治理崖墓石刻风化有“良药”了

27.02.2014  15:01

  “狗拿耗子”、“宴享图”、“秘戏组画”……四川已发掘的崖墓中,诸多石刻图画闻名全国。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的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四川崖墓石刻风化机理研究”通过专家评审,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四川甚至全国崖墓石刻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方法。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副主任谢振斌介绍,崖墓是四川地区古代广泛流行的一种墓葬形式,数量极多,现存有十万余座,占全国崖墓总数80%以上。在已发掘的四川崖墓中,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四川崖墓的墓门及墓壁上雕有大量精美绝伦的石刻,其题材内容丰富多彩,人物造型姿态万千,故事情节栩栩如生,建筑装饰表现细致。然而千百年来,崖墓石刻受水害、温湿度变化以及生物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出现片状脱落、粉状剥落等风化病害。

  2010年起,项目组开始调查四川崖墓风化情况。工作人员发现在调查的15处110座崖墓中,严重风化的达35%,风化比较严重的也有49%,保护迫在眉睫。经过3年调查研究,并结合室内模拟实验,对崖墓石刻风化病害的产生机理和受损本质进行剖析与研究,项目得以在今年年初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