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在太湖流域推行大见奇效 在四川实施遇难题

04.11.2014  16:00

     题图 (何海洋 摄影)

  10月13日下午,绵阳市游仙区街子乡岳家村,波光粼粼的芙蓉溪畔,巡河员王万军正在捡拾垃圾,身边不时有水鸟飞过。

  9月以来,王万军每周都会抽出两天时间来河岸巡视。他是乡上的联防队员,这段两公里长的河道,是他的“新领地”。

  王万军的上司,就是这芙蓉溪街子乡段的河长——陈胡立。陈的另一个身份是街子乡乡长。

  河长制,是无锡在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后首创的。2009年4月,内江曾参照其经验加以推广。五年后,内江各河流出境水质明显好转。但污水处理设施如何管和上游的水怎么管,却是摆在面前的两大难题。实施河长制,是对河道进行全方位管护,最大支出是污水处理。处理一吨污水要四五毛钱,一个乡镇污水处理厂一年要亏6万元污水。

    处理谁埋单

  内江的河长,由当地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辖区内河流污染治理。根据最初的规划,内江市河长制的实行时间为3年,2011年之后,内江将河长制常态化,与城乡污水治理并轨而行,牵头单位成了环保部门。

  “不管哪个部门负责,都是要花钱的。”内江市环保局负责人说,实施河长制,本意是对河道进行全方位管护,其中支出最大的是污水处理,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乡镇企业。

  根据内江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该市去年针对河长制所配套的乡镇污水处理投资金额超过2300万元,日处理污水能力达3.54万吨。“中央、省和市三级财政出资比例占据整个投资的六成以上,后期的管护就不好说了。”内江市环保局农村生态科科长周世雄说。

  目前,在除主城区和隆昌县之外,内江其余地区的配套“河长制”的污水处理厂日常维护费用全由当地财政解决。在内江,污水处理成本普遍在0.4元/吨左右。

  资中县一家乡镇污水处理厂厂长李军拿着今年前三季度财务报表大倒苦水:厂里前三季度处理污水 15407.5吨,净投入超过6000元,外加机器维修、工资等其他支出,亏损接近5万元。自2010年初投入使用以来,处理厂几乎每年亏损额度都在6万元左右,“这些只能靠乡镇和县上解决了。

  刚起步的绵阳同样感受到了压力。

  在街子乡靠近芙蓉溪的一侧,今年6月刚刚竣工的污水处理厂发出阵阵响动。“每天都要亏。”厂长刘宗贵介绍,按照目前的设计,水厂日处理污水在150吨左右,每吨成本在0.5元左右,外加其他支出,每天亏损在300元以上。区域内的河流好管,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以上;跨市州的河,就只能“自扫门前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