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沱江船工号子》“非遗”传承人李远辉担忧传承无人

14.04.2015  16:57

四川省内江市城区景观湖泊《沱江船工号子》雕塑。

沱江船工号子代表性传承人李远辉望着《沱江船工号子》雕塑,渴望传承有人。

        中新四川网4月14日电 (王爵陈志强)14日,一位老人一早就来到“甜城湖”――四川省内江市城区景观湖泊,望着湖边的《沱江船工号子》雕塑前不愿离去。他说,塑像落成10余天就来了4次,因为,上面刻着自己的姓名:“沱江船工号子代表性传承人李远辉”,旁边的文字介绍也由他撰写。

        站在雕像前,李远辉说“喜忧参半”:喜的是,去年《沱江船工号子》收录进四川省小学音乐教材,现在又成为城市的文化标牌,说明“非遗”越来越受重视;忧的是,自己69岁了仍没有找到“传承人”,前年通过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寻找,至今无一人“响应”。

        他说,一定要让“沱江船工号子”传承下去,它凝聚了自己一生心血。

        4岁上船,耳濡目染“纤夫绝唱

        “吆呵吆呵吆啰呵嘿佐嘿佐资中开船吃也枇也杷也,嘿嘿嘿佐登灜五里也杨柳杈也……”唱着浑厚、高亢的船工号子,望着雕塑陡坎下的沱江,李远辉仿佛回到了童年——

        李远辉3岁多丧父,家里穷,小孩多,母亲把他寄养在三舅家。三舅梁树清是长年在外的船老板,因家庭原因,李远辉4岁起在船上生活了3年,耳闻目睹、潜移默化,纤夫们的号子深深植入他的灵魂。

        “家乡有一条大清流河,流入沱江再汇入长江。”李远辉说,那时内江不通汽车火车,出行和运输只有水路,内江盛产甘蔗等,水运十分发达,码头上船只成百上千,加上沱江弯多滩多,纤夫就成为了专门职业。据《内江县志》记载,解放前夕,内江专业纤夫达14000多人!

        30年执着,意外成为第七代传承人

        “我是听着《沱江船工号子》长大的。”李远辉说,初中毕业能考上县文工团,就是靠吼了一曲“号子”,期间,他集唱民歌、弹洋琴、搞创作于一身;后来到东兴区文化馆工作,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的搜集与保护。

        1984年起,李远辉与同事用了3年,沿清流河流域探访老船工,跑了平滩、石子、顺河、杨家、苏家、郭北等乡镇,收集、整理《沱江船工号子》。李远辉说,历经艰辛才找到7个能唱的老人,将他们请进县文化馆录唱了一天,全部是原生态的“船工号子”,最多达四个声部――高音、中音、低音、最低音――同时合唱,其高音激昂、中音浑厚、低音深沉、最低音震撼,加上双领唱、两个伴唱,“震撼人心,安逸惨了!”说到这里,李远辉仍感慨“高手在民间啊”!

        2007年,由东兴区申报的《沱江船工号子》,以独特、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申遗成功”,进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遗憾的是,李远辉却“落榜”了,原因是“他不是自然或直接的传承人”,而实际又没有自然传承人?!2008年,他仍然“榜上无名”,直到年底四川省专门出文规定:收集、整理、编纂“非遗”有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可以成为“非遗”传承人。2009年,李远辉成为了《沱江船工号子代表性传承人》,据老船工计算,他是“第七代传承人”。

        从此,《沱江船工号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3个版本,在传承中弘扬民俗文化

        李远辉说,《沱江船工号子》旋律优美,比其他川江版本更多,如平水号子、抢滩号子、上水背船号子等。“老腔号子最有味道,但唱起来如泣如诉,听起来凄凉婉转。”李远辉说,纤夫身处社会底层,生活艰辛,拉船危险,船下劳累,船上孤独,有的号子听起来十分悲凉,再创作时只能做适当保留。当然,也有诙谐生动的,如“椑木镇的娃儿把光胯打哟,龙门镇的女娃儿看到就打哈哟,哈哟嘿……”,他三个版本里都保留了。

        “吆呵吆呵吆呵嘿罗嘿嘿佐嘿佐大小船儿水上游喂上至都江宝瓶口哟,下入长江汇泸州嘿佐嘿佐嘿佐”让李远辉最欣慰的是,《沱江船工号子》第三版本,去年被收进了四川省小学音乐教材,“《沱江船工号子》的吆喝声,已经在全省小学响起。”李远辉说,近几年,内江市里凡是有重要演出,《沱江船工号子》是必上节目;他也6次到小学教唱“号子”,学生及音乐老师等多达上千人。

        但在重视和热闹之余,李远辉还是有些担忧,不知把《沱江船工号子》第八代传承人交给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