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区贫困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2.12.2014 23:48
本文来源: 扶贫与移民
日前,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组织专家组对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恢复重建开展了后评估。评估报告在肯定受灾贫困村住房恢复重建任务、贫困村农户基本生产生活设施等方面取得成效的同时指出,由于贫困村发展长期滞后,后重建时期贫困村的一些种养业产业化发展收效不明显,村庄农业发展仍缺乏可持续动力机制,村庄公共服务建设存在投入不平衡问题。
调查分析表明,灾区贫困村的后续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
首先,获得提升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缺乏长效的管护和维修机制。灾区贫困村自然灾害较多,一些贫困村恢复或新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其次,贫困村后续产业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因为农户重建后债务负担比较重,大多数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偿还债务,村庄产业发展缺乏人力资源保障。缺乏市场经验丰富、农业技术过硬的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管理,导致了一些贫困村后续产业发展探索中收效不明显,产业营利困难甚至失败。贫困村自然灾害较多,容易形成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叠加,加大了贫困村后续产业发展的风险。
专家组建议,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向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的倾斜力度,进一步改善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防止灾区贫困村农民返贫或陷入更深贫困;注重探索并建立健全扶贫开发与防灾减灾相结合机制,将防灾减灾全面纳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等各项专项扶贫工作,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保险机构在贫困村创新保险产品和保险机制,为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提供保险服务;通过金融服务、帮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贫困村内源发展活力,培育和扶持社区产业发展“带头人”,通过机制创新建立贫困农户与“带头人”的帮扶机制。(记者 叶晓宁)
本文来源: 扶贫与移民
22.12.2014 23:48
乐山市委书记彭琳调研督导金口河区脱贫摘帽工作
10月25日—26日,扶贫与移民
江安县仁和乡:创新党建引领 抓实脱贫攻坚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扶贫与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