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第一书记”扎根民居地头 精准帮扶

26.10.2015  09:54

  10月,汶川县选派的35名“第一书记”进驻贫困村已接近2个月。35个贫困村,分散在绵虒、龙溪、三江等10个乡镇。

  各村状况不同,却都面临相同的局面:产业形态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群众有着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到岗近2个月,35名“第一书记”,给乡村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李启卫是阿坝州人大下派到汶川的干部,他进驻的是绵虒镇半坡村。该村地形独特,受制于地形,这里晴天干、雨天涝,靠天吃饭,村民一直未能脱贫致富。“全村共有93户,340人,贫困达50户,精准扶贫的压力大。”主持村委会工作的副书记吴刚说。

   扶贫先扶志化被动为主动

  8月30日,“第一书记”李启卫到任。“我一直认为,开展扶贫工作的关键是‘扶志’,必须要化被动为主动。以半坡村来说,许多村民有等、靠、要的思想。”当李启卫说起“第一书记”的心得时,一语道出了关键。

  从李启卫到任的第一天开始,他便取消了一些大包大揽的扶贫项目,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半坡能够发展的项目,引导和鼓励村民发展青红脆李、核桃、中锋、跑山鸡等种养殖产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政府+合作社+种植户”的模式,调动起贫困户的积极性,从思想上帮助贫困户建立脱贫信心,让他们主动参与脱贫致富。

  同时,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李启卫还了解到,以前的半坡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差、后备干部培养弱、村组干部能力差、村委会活动中心阵地作用差等一系列问题。他第一时间规范组织生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建立会议考勤制度,加强村组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教育与管理;通过组织召开支部会议、党员大会、村四委会、户主大会,通报了半坡村软乡弱村集中整顿工作推进情况,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研究讨论了半坡村3公里产业道路建设有关事宜,表决通过了刘志安等12户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等举措。

   扎根百姓家变“客人”为“主人

  一到半坡村,李启卫就一头扎进贫困户群体。如何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情况?“首先是看,看田、看房、看劳力强不强、看有没有读书郎。然后是问,问病痛、问收入、问脱贫愿望。”李启卫有绝招。

  近2个月下来,李启卫走访了32户贫困户,也对村民的情况有了详实的了解:半坡这些情况,李启卫都分门别类做了数据分析。“全村340人,除去老幼病残,劳动力只有全村人口的30%,造成村里缺乏技术带头人。此外,村里大病人员占贫困人口的比重很大,因病致贫现象突出。

  找准了症结,李启卫与村干部多次讨论后,为半坡村开出“药方”。“我们制订了村里的3年的发展规划,并量身制作帮扶措施。”李启卫介绍。

  “李书记来屋头好几次,把国家的扶贫政策一次次给我们说,跟我一起商量脱贫办法,还鼓励我发展副业,我也有了信心!”贫困户刘志安说。

  努力初现成效,村民们逐渐开始走上产业致富的道路。李启卫说:“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半坡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的目标就是要看到半坡真正变为小康村。

  据了解,汶川县按照“四个一”跟踪抓好“第一书记”的管理,目前,35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已记录民情日记525篇,走访困难群众830户,梳理群众困难诉求165件,收集到涉及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建议意见263条,还完成了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和35个贫困村精准扶贫规划初稿,制定了解决水、电、路等群众关心的重难点问题措施315条,找出帮助村集体和群众增收的路子21条。

  “派驻‘第一书记’进入贫困村,就是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切实改变弱村面貌,为全县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堡垒。”汶川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