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深入开展高半山扶贫推进工程 不落下一户“贫困户”

24.07.2015  22:22

黄家院村集体养猪场

    新华网四川频道7月22日电(伍排勇 杨超 本网记者 王迪)“这些就是今年扶贫局为我们免费发的李子树,我们家栽了200窝。”7月17日,汶川县天气晴好,威州镇增坡村民蔡清会又来到地里照顾今年栽种的李子树。

    增坡村是汶川县典型的高半山村庄,全村共有220户957人,村民收入主要靠卖甜樱桃,全村甜樱桃种植面积达到了800亩,受高半山气候条件影响,甜樱桃为村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高,蔡清会家种植的50多棵甜樱桃,今年收入只有3万元。

    变“输血”为“造血” 开创“产业扶贫”新模式

    蔡清会家是汶川县因病致贫的典型,年迈的父亲常年患病,去年光医药费就十多万,再加上乐山师院读大学的小女儿一年三万多的花销,让蔡清会今年一家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我爸爸因病一直在吃药,现在家里经济情况恼火得很。去年村里搞贫困户调查,我们家也就成了贫困户。”蔡清会说。

    2015年,汶川县将高半山扶贫推进工程纳入全县八大工程中的首要工程在全县大力实施,7个乡镇,9个村组得到545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工程支持,切实解决村民在脱贫致富、产业发展中的难题。

    “在今年的高半山扶贫推进工程中,我们县因地制宜,从改善高半山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入手,切实抓好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的使用,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能得到实惠。”汶川县民政和扶贫移民局副局长尚军说。

    今年,为帮助像蔡清会家一样的贫困户发展产业,汶川县民政和扶贫移民局一改过去慰问、赠送物资的扶贫方式,深入增坡村实地调研,根据村民的需求,为村里统一采购了28000株青(红)脆李,帮助村民发展“多元”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尽早摆脱贫困帽子。

    “我们高半山主要还是依靠种植业,这次送我们的树苗老百姓很喜欢,这是长效的,只要管理好了,这些苗子创造百来万的效益不在话下。帮助我们村引进适合高半山种植的经济林木比送东西强多了。”增坡村支书董代根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近年来,汶川县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从“产业扶贫”项目入手,对困难群众从简单的物质给予到产业帮扶,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成为了汶川县深入扶贫模式上的一次重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