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涅槃 给我们上了“信心”的一课

12.05.2014  17:33

  今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6周年的日子。记者重返灾区,在六年前的废墟上,亲身感受并记录着六年来灾区的巨大变化,点点滴滴展现着灾区创造的奇迹。曾经伤痛的土地在五月的阳光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5月12日 四川日报)

  “5.12”,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愿意回首的日子,因为那一天,举世震惊的汶川特大地震,夺去了数万同胞的生命,造成了难以计数的家庭支离破碎,至今都让人们伤痛不已。但同时,“5.12”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值得骄傲的日子,因为从那一刻起,全中国的人们心连心,不断用生命书写奇迹,用信心再造家园,取得了让世人称道的抗震救灾伟大业绩。

  如今,地震虽已过去了整整6年,但当年灾区人民奋力自救、党和国家全力抗震救灾、中华民族同胞、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的一幕幕感人情节至今仍令我们动容。我们不会忘记在灾难面前四川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谱写的奋斗战歌,更不会忘记人们因追求美好幸福生活而树立起的坚强信心。

  是信心,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灾难;是信心,让废墟上绽放了生命的花朵;是信心,让四川创造了涅槃的奇迹。当细细感受四川如今焕发的勃勃生机之时,我们无一不体会到信心的力量。

  信心,带来了旅游的新生。据悉,“5·12”后,汶川县确定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的规划思路,目前全县已建成20个精品旅游村寨、91个幸福美丽家园,有农家乐、乡村酒店500余家。去年,汶川接待游客60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29亿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522.88万人次和23.95亿元。“云朵上的街市”越来越好,是因为灾区人民有信心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信心,带来了文化的兴旺。在四川绵竹,那里的年画随着灾后重建的深入,也迎来了发展机遇。如今,“绵竹年画”已是一张“城市名片”,行成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灾区人民是想用信心和勇气让世人一睹他们豪迈的英姿。因为有信心,灾区的文化独具魅力。

  信心,带来了工业的重建。“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东电启动科技创新“五年跨越工程”,加速迈入“转型”之路。短短几年间,东电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密集性突破,基本形成核心产业自主技术体系;一系列重大研发项目成功研制,主导产品跨入国际发电设备高端领域。从制造到“智造”的升华,让信心产生的力量更加强大。

  信心,带来了农业的升级。 汶川特大地震后,广元在农业升级上做足了文章,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和“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几年来,该市围绕八大百亿农业产业(粮油、生猪、劳务、木本油料(核桃、油橄榄)、猕猴桃、蔬菜(含食用菌)、茶叶烟叶、土鸡)做大绿色基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一颗坚强勇敢的心,没有要实现重生的信心,美丽的绿色基地是不可能建成的。

  信心,给灾区带来了飞跃一般地发展。一幢幢高楼林立,一条条大道通途坦荡,一座座大桥连接你我,美好的新家园在党和人民坚强信心共同的建造下,焕发出夏日里火一样的精气神。但是,我们要永远记住那些舍己为人的英雄、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人们,以及奋力自救的灾区群众,是他们用汗水和生命铸造了信心的力量。

  总之,灾区创造的奇迹,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信心的无穷力量。也许我们无法选择灾难的降临时间,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灾难的方式。让我们记住“5.12”,因为有了信心,任何形式的苦难都是暂时的,美好幸福的生活将会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