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六周年:绵阳从极重灾区到中国最幸福城市
5月12日是汶川特大地震六周年祭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羌年》代表性传承人王治升及“羊皮鼓舞”代表性传承人朱金龙和其鼓队队员以及自发前来的遇难者亲属和民众在汶川映秀公墓为“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难的同胞举行祭祀活动,告慰逝者、追思亲人,参加祭奠活动的民众通过献花等方式祭奠亲人及逝者。图为羌族民众跳起羊皮鼓舞为逝者祈祷。中新社发 安源 摄
中新网绵阳5月13日电 题:从“极重灾区”到“中国最幸福城市”
作者 方发勇 杨超
“活下来了,就要活得好一点!”六年前,在地震中失去儿子、儿媳和孙子的绵阳老农李成林回答说。
六年来,活着,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我活着,就是为了爱!……”4月25日,“北川可乐男孩汽车美容馆”前,坐在轮椅上的杨彬目光笃定。
六年前的天灾让刚满18岁的杨彬高位截肢,先后做了8次手术。现在,杨彬已是省残运会网球铜牌的得主、两家家汽车美容馆的老板和一家土特产店的店主,并收获了一份甜蜜的爱情。
“没有国家的救援,不会有我的生命;没有社会的关爱,不会有我的今天。”如今,“爱国”成为杨彬身上最强烈的情感。六年来,他不但养活了自己,也为其他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去年,芦山地震发生后,他把母亲带出大山,参加了募捐活动。
如果不是地震,贾德春可能仍在某个乡村小学,平静地当着一名乡村教师,教书育人。而身兼北川禹龙社区支部书记、永昌镇党委副书记、民政局副局长、老龄办主任四个职务两年后,贾德春语气坚定,“活着,不在追忆与悼念,而在珍惜眼前。”
立夏刚过,安县黄土镇方碑村,一眼望不到头的塑料大棚里,村民们翻土、施肥、灌水……
六年前,何志毅教授引发城市居民无息借款给受灾村民建房的“一帮一”实验,检验了“诚信”二字。村民王建明说得实在:“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如今,方碑村借款农户还款率已近70%。受助村民在履约归还一期建房借款后,继续获得了用于发展生产的无息借款。
灾难远去,但给昔日灾区留下了“精、气、神”,装上了生息不止的“中国心”。
弛援玉树地震,北川成为第一个成建制捐赠救灾物资的县;舟曲泥石流抢险,绵阳的应急救援抢险队把最好的机械设备调往灾区;芦山地震发生不到一周捐款捐物3700多万元。
重灾县江油市设立了感恩基金,财政每年注入100万元,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利用这笔基金,江油已为焦作等地的贫困山区捐建了3所学校、1所卫生院。
青山如黛,民居如珍珠嵌入其间;晨风轻拂,孩子们欢快的读书声悦耳清脆;扑面而来的新居、新貌、新生活,正在抚慰昔日的满目疮痍和累累伤痕。
昔日的“救灾线”已被命名为辽宁大道、山东大道,不仅已经成为绵阳最具活力的产业带,也成为援建省份与受援群众永久友谊的见证。5月8日,绵阳市第三届感恩文化节在江油拉开帷幕。来自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的援建代表与当地群众一起见证者这片涅盘重生的土地上的华美蝶变。
“重视总量更要重视人均,重视平均数更要重视大多数。”这是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阐述四川建设小康社会的要义。
而对于有“中国科技城”美誉的四川绵阳市来说,“续写发展振兴并惠之于民”成为执政的价值取向。
一手祭出霹雳手段,整治生态顽疾;一手依托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去年,9家落后产能企业先后淘汰关停,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布点。震后六年,全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专利申请,授权量实现了两年翻番。
面对“民生考卷”,2013年到2014年,绵阳投入百亿元实施“十大民生工程”项目。从压缩行政开支为2850名环卫工人上涨工资,到一次性更换528辆公交车和改造城区所有站台;从面向社会征集“民生订单”,到开展“网络理政”认真倾听群众声音;从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生态屏障”,到集中力量对平政河等11条河流集中治理,从出台20多次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到一次性拿出上千万元重奖和资助优秀人才团队……
从“无感增长”向“有感发展”,灾区之变润物无声。2011年,绵阳荣膺“全国文明城市”;2013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授予“杰出绿色生态城市”;2014年,成为四川唯一上榜的“中国最幸福城市”。
“生命之花常开不败,感恩之心长存于心。”中共绵阳市委书记罗强说,那些曾经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在平凡生活中从未褪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