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阳区教育均衡化解“三长头痛”

06.03.2014  06:55
“农村学校和城头学校一个样,在家门前读书,心情舒畅!”2月27日,从泸州市城区回流到江阳区石寨学校读书的学生赵德明说,崭新的教学大楼,宽阔的运动场,处处绿树环绕,上课用多媒体……读书条件并不比城里差。 “去年,改建教学大楼,硬化运动场,绿化美化校园就投资了400多万元!”江阳区最偏远的石寨学校校长陈仕其心情更舒畅,不仅缓解了大班额问题,优秀学生不转学,还可以多容纳250多个外地学生了。 在城镇化进程中,泸州市跻身于100万人口大城市,各方人流涌进城里。对于地处中心城区的江阳区来说,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学生向城市集中,村一级学生向镇中心校集中,城区学校不得已而出现“大班额”现象。“学生越来越多,几乎每个班超过了80人。一排座位密密麻麻,坐在最里边的学生下课出来都困难。”曾被称为“袖珍名校”的一位校长说。 为了读好书,开学季成为“三长”头痛季:家长绞尽脑汁找关系,孩子读书令众多家长“头痛”;城区校长、教育局长更“头痛”,手机常常被打爆,急得团团转,不得已只好关机。 走群众路线,就是要解决群众的难事、急事。为了解决“三长头痛”问题,江阳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通过深入调研,走访群众,痛定思痛,于2012年启动教育“三年攻坚计划”,破解管理体制、办学机制“两个难题”,加大财政投入,扩张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即用3年时间,投资8亿元,新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25所,改扩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40所,新增班额1126个、学位45476个,以此,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的问题。 为了加快学校建设步伐,泸州市委、市政府从划拨公办学校建设用地、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办学、减免行政审批手续费等方面给予江阳区支持。 教育均衡发展,江阳区从理顺管理体制入手,实现从“以区为主”向“以区为主、镇(街、景区)共建共管教育”转变。“过去‘以区为主’,实则大包大揽,结果鞭长莫及,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现在推行共管,并把教育发展纳入目标管理,真正把各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江阳区教育局局长杨华福说。由于理顺了管理体制,江阳区齐心协力抓教育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在华阳街道,街道办事处一次性投资300万元,为学校开通了“农村小公交”,解决了学生上学难、上学不安全问题。茜草街道将最好的地段用来修建江南小学校,仅街道投入资金就达2800多万元…… 区、镇(街、景区)共建共管体制还催生“教育商会”、“教育助学圆梦基金”等众多社会力量助学,一批办学水平较高的民办学校也与日俱增。在江阳区城西新区,已经有2家民办学校开门招生,投资额达4.5亿元。 江阳区还创新“扶弱”模式,探索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捆绑”发展的路子,让农村中小学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泸州市实验小学与石岭学校“捆绑”发展,实行“两个法人单位、独立核编、共同发展”,通过管理机构、管理干部、教师、教学教研、学生活动、教学资源等多方面捆绑发展,实现了强校带弱校快速发展,并在全区城乡学校中广泛推广运用。 目前,江阳区已完成教育投资6.42亿元,一批新(改)建学校投入使用。2013年秋期,全区初中和小学起始班每个班人数由以前的70人、80人降至50人、40人,大班额正在消除。 “今年是教育攻坚任务最艰巨一年,将实施35个项目,投资额将突破3.2亿元。我们要把教育发展作为走基层办实事的重要之举,解决老百姓的头痛之事。”江阳区委书记朱华说。 (袁玉华 刘学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