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县强化措施抗灾抓晚秋见成效

09.10.2016  14:35

  江安县以2016年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和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高粱示范项目为契机,狠抓再生稻、再生高粱、秋红苕、冬大豆生产,发动群众,科学抗御自然灾害,晚秋生产取得显著成效,呈现三大亮点:一是再生稻规模大、产量高。再生稻蓄留面积达23.5万亩,同上年增加1.5万亩,有收面积22.3万亩,同比增加1.52万亩,预测平均亩产122公斤,比上年增加6公斤,总增产134万公斤,核心示范区1.8万亩平均亩产预计150公斤;二是稻渔绿色高效种养。500亩核心示范区再生稻和渔(虾、鳖)耦合共栖,稻渔(虾、鳖)双丰收;三是再生高粱。共3.6万亩,其中再生饲料高粱0.2万亩,长势旺盛,有500亩收获三季饲料高粱,在川南率先大面积示范成功。

  今年晚秋生产,江安县在抗灾保晚秋措施上下苦功夫,发动群众,抗灾自救,科学应对自然灾害,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主要强化六项措施:

  一、强化行政推动。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协调,把晚秋生产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目标。当遇到7月中旬大暴雨部份水稻被淹、8月中旬狂风暴雨致中稻倒伏眼看就要对再生稻造成巨大损失时,县领导带领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到达受灾最重的地点,合理调配资源,科学部署防灾减灾工作,发动干群,扶正拴捆水稻,生产自救,力保再生稻生产。

  二、强化指导服务。成立项目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技术指导组,由县农业局总农艺师任组长,相关站股技术骨干为成员,组织县、镇(乡)、村技术骨干180人,在抓好优化品种、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科学除草等技术措施的同时,加强对晚秋技术工作的指导服务,采取“三集中”(集中人员、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肥料、统一用量、统一时间、统一技术)方法,施好再生稻促芽肥、提苗肥;在防灾减灾技术措施上,县财政支出80万元专款开展水稻绿色防控社会化服务,配合其它项目资金,应用“防、控、治”三结合方法有效防控水稻、高粱重大病虫害,为再生稻、再生高粱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 8月中旬狂风暴雨致中稻大面积倒伏情况下,突出发放生产自救技术资料,发动群众和专合社双重积极性,对难于机收的中稻改用手工收获,尽力保住再生稻生产。

  三、强化后勤保障。一是整合水稻绿色防控项目、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县财政粮食生产配套等项目资金3500万元,为晚秋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二是加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增强防洪抗旱能力,三是跟近农业保险工作,中华财保公司对2016年我县因狂风暴雨而造成的水稻损失总赔付金额达到530万元;四是建立4个农业专合社粮食烘干中心,预防晚秋作物收获期遇绵雨谷物难干而发霉,确保安全收贮;五是加强农业执法,严打假冒,净化市场,确保晚秋农资保障。

  四、强化机制创新。依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适用新型农业机械和具有区域特点的生产模式、技术推广,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推进产销衔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强化示范带动。各部门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根据今年晚秋生产的具体规划,做好所需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等物资组织供应和水源保障工作;整合今年现代农业项目(水稻)、粮经复合项目、粮油高产高效创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资源,落实技术培训、搞点示范及补助资金、物资等,积极参与“全省万名农技人员进村活动”,结合扶贫工作,整体推动晚秋生产平衡、高效发展。

  六、强化订单工作。一是“当好红娘牵好线“。农业、粮食、供销等部门牵好厂家(大米加工厂、名酒厂等)和粮食生产经营业主之间的红线,完善优质稻、再生高粱与正季高粱“捆绑”销售机制,确保再生季产品销路和效益;二是按照分区域、分品种的方式打造晚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商品转化率;三是要利用好秋玉米、秋洋芋、秋红苕、秋大豆等秋粮作物的鲜食菜用特性,采取基地与超市、学校、工厂、社区等农产品直销模式,提高晚秋生产效益。(张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