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吹响新号角

19.12.2013  12:22

 
  近两天,都江堰校区后勤服务公司动力及修缮中心正准备着外北街C-17-4、红庙巷C-22-2两块地段的临时用水用电。

  12月17日,外北街地块正式开标,公示5天无异议后施工监理单位即将进场,而红庙巷标段也预计在2014年1月完成招标,校园平面图上的置换两大地块转入“活动”状态,这不仅标志着国有土地使用权置换后续工作有了阶段性推进,也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了清晰“景深”。

   主动推进抢抓时间

  2012年2月,学校迎来了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与都江堰市政府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置换协议》,置入地缘接近、使用集中的4宗地块。然而,外北街C-17-4、红庙巷C-22-2地块,却因外围沿街商铺代建工程的“三角关系”推进缓慢。

  “学校是代建工程委托方,兴堰公司是代建方,(置入地块)业主委员会是报建方,这一模式是都江堰灾后重建中的一种特殊重建模式,主体较多,关系很复杂,三者之间责权利不能有效结合,导致项目推进一度十分缓慢。” 校区财务部主任兼基建工作组常务副组长李维军说。多次与代建公司商议但工程进展缓慢后,校区发起了主动攻势。2013年10月,校区成立了以分管基建领导为组长的基建工作组,与学校建设指挥部对应衔接,加速推进校园规划,把外北街、红庙巷地块代建工程推上了倒计时。

  “从招标准备到工程完工,业主委员会印鉴需要用近300枚。”尽管学校占八成以上股份,但最初还没有列进业主委员会名单。好不容易增补进两地块业主委员会,掌握着印鉴的外北街业主委员会主任仍不乐意配合,和基建工作组玩起了“躲猫猫”。基建工作组内外抄起包围战——一方面与业主委员会协商交涉,赶往1.5环业主委员会上班的地方求取印章;另一方面又积极联系都江堰市优城办公室等帮助协调。最终外北街业主委员会印鉴授权我校,取得了推动工程招投标等工作的主动权。

  基建工作组的工作台账上,短短两个月,已经记录了100多条,基建工作安排表上,分主次先后标清每周工作侧重,校区的基建方案也从学校汇报讨论传到发改局、规划局、建设局报建备案,外北街C-17-4、红庙巷C-22-2地段外围代建工程障碍一一破除,基建任务表上的11项工作内容减少到了6项。

   规划先行布好蓝图

  “规划要先行,合理布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长远规划要结合近期规划。”2012年9月,学校领导站在外北街、红庙巷置换土地上现场办公的话至今响亮。在基建工作中,除了软硬对策的博弈,更难的是布局规划的统筹,借助土地使用权置换契机,都江堰校区布局渐趋合理完善。

  国有土地使用权置换后,校区随即成立了校区土地使用权置换后续相关工作临时小组,着手落实代建商铺以上房屋功能、结构、数量等,柳岸路校区段随即封闭,隔离着家属院、东区宿舍和西区教学生活区的重重围墙,和三道隔路相望的“校门”相继拆除,校园东西两区得以连通,建设休闲步道、小桥、网球场……,老校园焕然一新。

  “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开一点、思维再宽一点。”学校领导到校区调研指导,始终把目光放在这一关涉民生的工程。为了师生更大的利益驱动着校区基建工作开阔思路,与红庙巷地块交界的阿坝县干休所协商达成“原址原面积”还建,还建170余平米,赢得了一个单元楼近1184平方米的建设规模。校区还于2013年初完成银杏宾馆承包人解除承包协议,回收资产,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打下了基础。

  商讨论证数遍,校园规划设计基本方案于11月基本确定,勾画出教职工住宿、室内运动馆、游泳池、第二教学实验楼、防灾减灾实验室(临时)等建设蓝图,至此,教学活动区、教职工宿舍区、运动生活区功能区域清晰而又互动交融。

  土地使用权置换后的板块结构已设计好,对于细化布局方案,推进工程施工仍然任重道远,但这一步已经为进一步优化校区发展战略布局和资源配置吹响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