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柳街薅秧歌”民俗文化节启动(1/5)
薅秧歌实景展示
中新四川网6月23日电 6月20日,“都江堰·柳街薅秧歌”民俗文化节,在都江堰市柳街镇五一社区陶兰馨居举行,活动将持续至21日。现场上千名群众参与活动,热情高涨。
201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已公布“柳街薅秧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次活动设置主会场和四个分会场,包括开幕式,民俗文艺演出、柳街原创田园诗歌书法展、“柳街薅秧歌”实景展示、参观中国田园诗歌资料馆、兰花展、“诗意柳街镇·风雅青城湾”诗会端午、“诗乡田园”杯围棋比赛等活动,将以“薅秧歌”实景演绎展现非遗魅力,以诗歌文化体验活动表达诗乡田园意境,以诗会友、以兰传情、以棋交友。
据都江堰市柳街镇党委书记杨涛介绍,在乡村环境综合治理中,勤劳的柳街人创造了“柳街经验”,受到都江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并在该市范围内全面推广。迎着大好形式,柳街镇党委、政府上下团结,进一步提升“柳街经验”。为提升和丰富柳街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诗歌和民俗文化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都江堰市柳街镇精心策划和筹备,举办“都江堰·柳街薅秧歌民俗文化” 等一批文化艺术活动扎根美丽柳街镇。
三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柳街薅秧歌”发源于七里坝、邬家坝,2014年 “柳街薅秧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街镇薅秧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原生态的农耕诗歌、音乐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大众性、时代性特征。农夫在水稻薅秧劳动中现编现唱,见啥唱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是素材。薅秧歌一人领唱众人和末尾三个字,每到薅秧时节,劳动的人群遥相呼应,遍坝盈耳,越唱越远,此起彼伏。薅秧歌逐渐风行于川西坝子,盛传于岷江流域。
时光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行科学种田,秧苗不用薅了,薅秧歌濒临绝迹。鹤鸣村罗廷全热衷于柳街镇民风民俗文化的搜集与研究,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先后走访了100多人将搜集整理的资料交柳风农民诗社编印了《柳街薅秧歌300首》、《柳街薅秧歌史话》,为“柳街薅秧歌”成功申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柳街薅秧歌”衍生出了两支民间文化、艺术队伍,一支以薅秧歌歌词作为农民诗歌表现形式为基础诞生了柳风农民诗社,另一支以薅秧歌的音乐渲唱形式促成了柳风艺术团的应运而生,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街薅秧歌”的保持、传承和发展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
下一步,柳街镇将通过打造“中国田园诗歌第一镇”、田园诗歌征集活动、暑期诗歌夏令营、田园诗歌交友会、诗歌采风创作等活动,传承诗歌文化打造以“薅秧歌非遗文化、诗歌文化、地方民俗文化”三大板块为主要内容的柳街文化品牌,促进“文旅结合”和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为都江堰市建设成都旅游休闲度假卫星城努力。
全国第一家农民诗社——柳风农民诗社
柳街镇作为川西坝子的文化重镇,她还有个好叫的别称:中国田园诗歌第一镇。据都江堰作协主席马及时以及本土知名文化人王国平、文佳君介绍,柳街镇还有另一张名片,柳风诗社。
2003年,都江堰市柳街镇邱岗、程光林、周兴强、刘宗德等人发起成立全国第一家农民诗社——柳风农民诗社,得到了都江堰市柳街镇党委、政府和都江堰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吸引了众多农民群众的踊跃参与,全镇呈现出歌如潮、诗如海的生机勃勃景象。
柳风农民诗社有会员100余人,15个村、3所学校分别成立了诗歌活动小组。现已创作新诗、传流诗词、民歌、儿歌、故事、散文、短篇小说、通讯、曲艺节目等3万多首(篇);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作品3000多首(篇);获得各类奖项30多人次;编印柳街镇农民诗歌丛书18集;柳风诗报28期;编印“诗寄上海”诗集;举办9届柳街镇赛诗会;承办了都江堰市首届农民赛诗会和首届农民诗歌研讨会;承办了2013年都江堰市“诗意柳街、月映中秋”乡土散文、诗歌大赛以及2014年都江堰市“诗意柳街,美丽家园”散文、诗歌、摄影大赛;四进杜甫草堂举办乡土诗歌文艺专场演出;带动了柳街镇三所学校建立“香樟树”、“咏柳”、“柳燕”文学社;建成了诗歌广场、诗歌碑廊、诗歌大院、感恩诗桥,在部分村、农家乐办起了诗歌专栏、板报。2008年,国家文化部命名柳街镇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诗歌之乡”。
“忙时各自勤耕种,闲来相聚共吟哦,锄头种粮笔种诗,柳街农民最风流。”这就是当今柳街镇农民诗歌文化和精神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目前,柳街镇已经展开了打造中国田园诗歌第一镇的宏大的文化工程。柳街镇文化事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有力的组织保证。柳街镇镇长唐彬介绍,今年以来,柳街镇围绕“党支部领导、村(居)委会管理、群众主体、多元支撑、依法治理”,探索、完善举措,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和提高村(居)委会管理执行力贯穿全过程,以群众主体为核心,以多元支撑为重点,广泛建立社会组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基层依法治理。(完)
薅秧歌实景展示
农具展示
陶兰馨居百岁老人
学生当场书法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