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田秀才” 栽出“桃花源”

08.06.2015  22:55

汉源“田秀才” 栽出“桃花源

——记双溪乡申沟村七组乡土技术人才李勇军

三月,在汉源县双溪乡的申沟村,万亩桃花在春风中开得漫山遍野,飞霞沁玉的双溪花海是四川十大观花地之一;六月,在郁郁葱葱的桃林之中,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给村民们带来了富足的生活。

从“有女不嫁申沟汉”的穷乡僻壤到如今“兴业家富人和村美”的新农村,双溪乡申沟村谱写了一部现代“桃花源”的传奇。

作为全乡第一个敢吃螃蟹——种植白凤桃的人,申沟村7组村民李勇军在汉源县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成为了精通白凤桃种植技术的“田秀才”,示范带动乡亲们一起做大做强白凤桃产业。

双溪种桃第一人 乱石丛变“聚宝盆

20多年前的双溪乡申沟村,因为贫穷,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1986年,在石棉县打工谋生活的李勇军无意中看到市场上的桃子卖到三毛钱一斤,当时,他的工钱每天仅1.5元。辛苦一天还不如别人卖几斤桃,仔细算了一笔账后,李勇军决定回家种桃树。

万事开头难。申沟村的土地石头多土壤少,乡亲们劝李勇军不要在乱石堆里浪费力气,但他不退缩,自己背来泥土增加土层厚度,又通过施用农家肥提高土地肥力。1987年,李勇军把乱石丛生的坡地平整出来,育起了桃树苗。

1988年,在县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李勇军又引进了好几个品种进行嫁接,其中就有20余株白凤桃。经过不断选种试验,李勇军认定白凤桃适合双溪的土质和气候条件,且外形美、味道好、耐运输,最具有发展价值。经过8年发展,到1994年,李勇军已种植白凤桃300多株;1998年,李勇军的白凤桃收入达到3万元,把乱石丛变成了“聚宝盆”。

一人富了不算富,规模大了更赚钱。面对逐渐变大的白凤桃市场,李勇军开始发动乡亲种植白凤桃,送枝条、教技术……李勇军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在他的带领下,双溪乡的白凤桃逐渐发展起来。

农民变身“田秀才” 穷山沟变“桃花源

2012年,申沟村的白凤桃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李勇军也迎来了自己人生中又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汉源县启动了“百名专家兴百村”工程。在县委的统一部署下,汉源县与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并组织100名农业科技专家结对100个村,深入生产第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开设技术讲座、编送科技资料、现场指导技术,培养农村技术骨干。

百名专家兴百村”的启动现场就设在双溪乡申沟村,新的政策优势给申沟村带来了发展的新希望,李勇军的白凤桃种植园成了发展致富的样板教材。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下,李勇军发挥技术优势,与乡村组干部和农技专家一起,奔走在田间果园,把果树栽植、树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疏花疏果等技术手把手地教给群众,指导大家发展白凤桃种植,乡亲们亲切地称呼他为“田秀才”。

2012年,申沟村一年培养党员示范户33户,示范带动全村272户群众新建和改良白凤桃2000亩,成片规划,成片栽植,成片管理,彻底改变了申沟村产业“小、散、杂”的不利局面。标准化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肥,利用太阳能灭虫灯和黄板防治病虫害,规范使用生物农药确保食品安全,利用套袋技术提高果品质量……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种植白凤桃已近30年的李勇军在理念上不断更新,在技术上不断提升,潜心钻研并推广白凤桃的绿色种植技术。2014年,双溪乡白凤桃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成为全市甚至全省都叫得响的农业品牌,白凤桃的均价达到每公斤5元以上。这一年,李勇军4亩土地的收入攀升至10万元。

据统计,2014年,双溪乡申沟村已发展优质白凤桃1万余亩,年产量达3万吨以上,销售总额1亿多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12087元,同比增长23.7%,分别高于雅安市、汉源县平均水平11.8、11.6个百分点。

如今的申沟村,处处呈现出“地里种上摇钱树,家家住进小别墅,出门走上水泥路,小康生活多幸福”的美好景象,成为了蜚声省内外的美丽“桃花源”。(四川在线雅安频道通讯员 张燕 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