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汇聚各方攻坚力量 发起强大脱贫攻势

27.04.2017  21:54

 

今年以来,广安市汇聚各方攻坚力量,铆劲下足“绣花功夫”,发起强大脱贫攻势,努力呈现“攻坚保障齐备、致富门路多样、脱贫热情高涨、奔康信心满满”的良好态势,力争2017年266个贫困村退出、48164人脱贫任务圆满完成。

惠民举措有力,攻坚保障齐备。 一是惠民政策兜底。 201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限提高至每年3360元,全市18.29万群众从中受益;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政策,实行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结算”制度,县域内住院治疗费用个人支付控制在10%以内,最大限度减少群众因病开支;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全力保障贫困学生接受教育权利,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实施就近安排集中供养,对完全或部分丧失自理能力的特困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二是金融政策加力 。鼓励和引导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通过推广“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产业带动贷款”等模式,确保定向支持政策红利真正惠及贫困户。截止目前,已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5.3亿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4713户。 三是动态管理有序。 继续开展第三方评估,委托三方机构实时评估和监测贫困户稳定增收、低保兜底等情况,破解“数字脱贫”难题;引入“互联网+扶贫”模式,建立贫困户“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完善《精准扶贫痕迹管理记录簿》,实现脱贫动态记账。

贫困群众自力,脱贫热情高涨。 一是宜居质量高效。 以农村廉租房、易地扶贫搬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载体,实施“五改三建”工程,改变“柴垛随意堆、垃圾不入篓、脏水肆意流”的落后面貌,让贫困户“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积极发展生态养殖新业态,重点发展生态猪养殖,利用微生物降解垫料,降低畜禽粪尿对环境的污染。前锋区围绕“”字做文章,大力推进种植区、养殖区、居住区“三区分离”,改变人畜杂居千年陋习。 二是精神面貌提升。 坚持“扶贫先扶志”,强力补足贫困群众的精神之钙。加强贫困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办农家书屋、文化室、文化院坝,组织群众跳广场舞、开展民俗节庆活动。完善村规民约,创建“扶贫夜校”,开展扶贫政策、种植养殖技术、法律法规、文明卫生知识宣传,让贫困群众饱享“精神食粮”。2017年以来,开展文化活动67次,扶贫政策宣讲110余次,发送法律知识资料万余份。 三是增收热情高涨。 以土地入股分红、劳务服务、反租倒包等方式,将贫困户纳入农业产业化链条。完善“保底收入+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基地+贫困户”等多种经营模式,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带动5.1万户贫困户增收致富。整合技工院校、民办机构和产业企业培训资源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为农村贫困劳动力提供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贫困群众增收热情高涨。截止目前,全市贫困人口计划今年脱贫17463名劳动力,已实现转移就业12554人。

示范引领给力 ,致富门路多样 一是示范效应突出。 注重脱贫示范,采用“先富带后富”,帮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为脱贫致富带头人争取各种政策、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其发展特色产业,在其顺利实现脱贫后,带领其他贫困户脱贫奔康。 二是返乡能人引领。 充分发挥乡脉资源,增强本土能人能商引领力,鼓舞和引导更多乡友能人回乡创新创业,为家乡发展把脉支招、牵线搭桥,带动更乡友回家乡考察投资,推动更多的项目、资金投向贫困地区。 三是定点帮扶得力。 坚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相结合,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帮助贫困村制定发展目标,选派县直部门定点帮扶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集体经济。

脱贫解困尽力,奔康信心满满。 一是社会力量汇聚。 凝聚扶贫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动员民主党派、国有和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更多力量关注扶贫、参与扶贫。推进“百企帮百村”“工商资本下乡”等活动,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环境、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建立荣誉激励机制,创新开展“扶贫日”“结对认亲、爱心扶贫”,以及“十大扶贫好人”、“十大爱心扶贫组织”等评选表彰活动。 二是志愿服务到位。 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关注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吸纳更多公益类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鼓励社会组织和广大志愿者到贫困村、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志愿服务,帮助群众转变观念、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传播文明道德理念、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共青团武胜县委招募扶贫志愿者,在贫困村各建立1支脱贫“创四好”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 三是干部倾心尽力。 全市党员干部坚定履行脱贫攻坚政治担当,层层立下“军令状”,个个撸起袖子加油干,以“不获全胜绝不收兵,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决心,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全面小康一个也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