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求真务实 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程

25.10.2013  11:07

开栏的话: 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地区和部门的实际,把握发展大局,找准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工作措施,完善落实机制,加快发展步伐。这就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同志紧紧围绕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学习思考,总结经验教训,拿出真知灼见,指导工作,推动发展。本报从今天起开设“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工作论坛”专栏,刊发领导同志们的实践成果和理性思考,大家在这个园地交流工作思路,探讨发展大计。

今年,自治区党委把“扶贫攻坚工程”作为全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8337”发展思路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如何实施好这一工程,事关全区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事关全区200多万贫困农牧民的福祉,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特别是扶贫战线上的各级干部必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打好这场扶贫攻坚战。

一、摸清底数,解决“扶谁的贫”的问题

如何推进“扶贫攻坚工程”,摸清底数是基础。总结我们过去在扶贫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扶贫缺乏精准度,说哪个地区,哪个旗县贫困大家可能头头是道,但说哪个嘎查村,哪一户贫困,为什么贫困,怎样脱贫,就说不上来了。我在调研中发现,有一个贫困村共有203户贫困户,他们计划5年脱贫,每年解决40户贫困户脱贫的问题,可是今年是哪40户就不清楚了,明年、后年就更不清楚了。最后,很可能是每年不论脱贫不脱贫,都递减40户贫困户,到2017年实现全村脱贫。到那时很可能是数字脱贫,实际没有脱贫,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问题。我们要如期实现自治区党委提出的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全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的目标,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逐村逐户摸清贫困状况,逐村逐户地制定扶贫措施,建档立卡,建立扶贫瞄准机制,使扶贫开发变“大水漫灌”为“滴灌”,实施“靶向疗法”,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唯如此,才能真正解决“扶谁的贫”和真扶贫、真脱贫的问题。

二、干部驻村,解决“谁来扶贫”的问题

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程”,干部是决定的因素。贫困地区致贫返贫除了缺资金,缺技术之外,一个根本原因还是缺乏一个好的带头人,借鉴区内外扶贫工作的经验,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派驻工作队是成功之举。要把扶贫攻坚与培养锻炼干部结合起来,从自治区、盟市、旗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一批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后备干部作为驻村工作队长,帮助贫困嘎查村和贫困户选路子、建班子、挣票子。干部驻村要改变过去那种三月一换、二月一轮的做法,不能把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作为干部练手的实验地,扶贫干部也不能当跑校生,要像沈浩那样,把贫困嘎查村脱贫致富作为一项事业,驻村工作队长至少在嘎查村应工作两年以上,这样对事业、对干部成长都有益无害。

三、科学规划,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有序推进“扶贫攻坚工程”,科学规划是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扶贫攻坚是一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城市建设和其它工程一样,规划得好则事半功倍,规划不好则劳民伤财。因此,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地编制扶贫开发规划,特别是要编制到村到户的规划,同时要严格执行规划,按规划办事,无论整合资金、落实项目,都要坚持规划引领的原则,做到规划跟着贫困嘎查村、贫困户走,项目资金跟着规划走,帮扶干部跟着项目走,一张蓝图画到底。

四、多元投入,解决“用什么扶”的问题

有效推进“扶贫攻坚工程”,投入是关键。要建立“群众投、社会筹、单位帮、银行贷、政府补”多元投入机制,拓宽扶贫投入渠道。增加政府扶贫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的理念,把扶贫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并形成制度。要整合涉农涉牧资金项目,按规划集中投入,合力攻坚,有效解决扶贫投入分散、撒胡椒面的问题。要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改革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办法,采取财政扶贫资金为贫困户担保、贴息等措施,放大财政扶贫资金规模,变无偿为有偿,以小钱引大钱,实现财政扶贫资金滚动使用,破解贫困户贷款难的瓶颈。还要开展“村企共建”“扶贫济困日”等活动,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用于扶贫事业。

五、创新体制,解决“扶贫的活力和动力”问题

成功推进“扶贫攻坚工程”,改革创新是动力。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是创新扶贫体制机制的总原则。发展是解决贫困的根本出路,因此,必须坚持跳出扶贫论扶贫,跳出扶贫抓扶贫,以“8337”发展思路为主线,以省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旗县为龙头,以贫困旗县为主体,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为依托的大扶贫格局。坚持群众主体是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贫困群众是扶贫的主体也是脱贫的主体,参与式扶贫是扶贫开发成功路子,无论扶贫政策、规划的制定,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使用都要尊重群众愿意,由群众来决定,靠群众来实施,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刘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