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鬼\"是与非 泸州捞尸人\"挟尸要价\"并不多见

12.11.2013  10:36

渔船上钓鱼的渔民,他们可能还有另一身份,就是“水鬼”。

  开栏语

  11月8日的记者节已经过去,但对于华西城市读本的记者来说,新闻一直在路上。为给读者提供更有嚼头的深度新闻,今日起,本报将在周一至周四推出全新栏目《新闻周刊》(周五川江潮副刊保持不变),力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为您的眼睛寻找有营养的停留点。

  我们将深度聚焦时政新风,为您解读川南四城新区新政;我们将密切关注社会热点,替您追踪身边的事件真相;我们还将致力于服务理财民生,让柴米油盐小算盘也变得妙趣横生……

  《新闻周刊》,让读本更好看!

  长江孕育了中国文明,也淹没了太多故事。每年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生命在这里戛然而止。迷信的说法是,人死后尸体如果留在江中,会变成亡魂。而对于溺亡者的家属来说,入土为安,或许是一种更加实际的想法。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规则,长江泸州段,一群被称为“水鬼”的“捞尸人”多年来都维系着他们自己的一套江湖“法则”……

  “水鬼”的踪迹

  进入冬季的长江边,冷风已丝毫不留情面,记者沿江走访了好几天,却连“水鬼”的影子也没见着。傍晚的浅滩处,许多渔民已将船靠岸,准备结束一天的工作,伴着柴火燃烧发出的噼啪声,屡屡青烟绕过渔棚顶飘向天空。经知情人士的“提点”,记者终于在这样一个傍晚,见到了“水鬼”杨华(化名)。

  “噗通!”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抛物线后,杨华将一个用麻绳拴住的金属钩子甩进江水里,这个被称为“软钩”的东西,常用于江面捕鱼。在钩子被提起来的前一秒,没有人知道,深不可测的江水下,究竟这次又有什么东西“上了钩”。

  更多人不知道,就是用这样的钩子,杨华打捞过尸体,而且数量并不少。

  “水鬼”的真身

  杨华在泸州这片水域已“工作”13余年了,他第一次捞尸是在2004年,当时是一位家属找到他,希望能帮忙找自家落水的女儿。正是用“软钩”,大约1小时后,杨华便将尸体在女孩落水不远处捞起。

  杨华说,自己大约捞过30余具尸体,大部分是由于意外溺水身亡的,对他来说,最难过的莫过于看到打捞起的尸体,已经腐烂、肿胀、面目全非。“我们不会把尸体拉到船上,只会用绳子套着在江水中拉着走。

  泸州有两江,水情各不同,在沱江,由于水流缓,溺亡者的尸体一般不会被冲太远,“水鬼”会选择在其落水不远处寻找。而长江江水湍急,尸体一般很快会被冲到下游。找尸,就变成了一个需要技术的活路。

  根据杨华多年的经验,管驿嘴是泸州出现最多落水情况的地方,而弥陀那段水域则是尸体最容易被发现的地方。

  “水鬼”找尸体,通常会沿江向下游走,专门找寻江上的“回水沱”(即水流转弯回旋的地方),因为人溺亡后,尸体顺江而下,遇到这样的回水地带便会被卷进,在里面“打圈圈”,这时如果前去打捞就很容易找到。“最容易发现尸体的地方一般有黄舣、弥陀、白沙等地水域。

  在和杨华的交谈中,记者发现,他的船上有许多活鱼,原来,捞尸并不是他的主业,他其实是一名渔民,“水鬼”只是他另一个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