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质“三级跳” 10万人喝上干净水

20.01.2016  10:08

  以解放水库为切片,折射出我省治理劣V类水质的成效

  “十二五”以来,四川以治污还绿、以造林添绿、以改革催绿,生态建设长足发展,生态资源“家底”更厚实,环境质量逐年改善。过去五年,四川用改革书写了生态建设新篇章,一条力促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推进我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生态建设新路良性延展。

  不仅如此,生态建设更是关乎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关乎群众最切身利益。饮用水和人居环境如何改善?经济林木(果)如何助民增收?记者深入调查,记录下我省“十二五”生态建设的扎实步履。

  □本报记者 刘宇男

  1月19日下午,资中县铁佛镇太平村通往解放水库的水泥村道上,一对婆孙在遛弯儿。小孙女背着收音机放音乐,婆婆肖玉华合着节拍在哼歌。“以前走这条泥浆路笑不出来,一下雨两脚泥,泥巴尽往水库滚。现在走这条水泥路,喝水库的回甜水,更有幸福感。”肖玉华告诉记者。

  2015年,我省将30个服务人口5000人以上的乡镇劣Ⅴ类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解放水库作为项目点之一,经综合治理,水质连升三级成为Ⅲ类水质,不仅解决了镇、村周边3.5万人的饮水问题,其配套项目还全面改善太平村人居环境。

  太平村变得更干净漂亮

  解放水库位于铁佛镇太平村,自1966年建成以来,一直是铁佛镇场镇及周边村落的饮用水源。由于多年来缺乏饮用水源保护设施,农户常到水库边洗衣服,或时而扔点垃圾,水库面临污染威胁。

  太平村一社距水库最近,没有雨污分流沟渠,农户的生活污水、养殖污水都顺着1.2公里的斜坡村道直达水库。村道没有硬化,一到下雨天便泥流滚滚,把水库搅成一潭浑水。“喝水有点浑,味道不好。”一社社长崔益成说。2013年11月,经监测解放水库总氮超标,水质为劣V类。

  随着劣Ⅴ类饮用水源治理启动,太平村面临的多种环境问题迎来改善机会。去年9月,解放水库治理项目正式动工。首先将直达水库的泥浆路硬化为水泥路,之后修建排污渠,设置水库隔离网和保护标识,建设村社垃圾池等,对水库有截污效应的工程项目有序开展。

  一社村民钟勇良家养殖近20头猪和羊,距离水库仅200米,是水库污染大户。治理项目专门为钟勇良、钟胜等6个散养农户修建沼气池,生活和养殖污水经沼气池处理,再通过排污渠排到水库大坝之外。为解决村民洗衣服问题,一社村民集中居住点附近还修建了100平方米的洗衣池。

  一系列对水库有截污效应的项目,到去年11月已发挥效益。据资中县环境监测站去年11月底监测,解放水库为Ⅲ类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而垃圾、污水等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太平村村容更加整洁,人居环境得到综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