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水致贫的高半山区如今靠啥脱了贫?

15.12.2015  11:05

阿坝州茂县土门乡新村,当地群众互帮互助建设水池、水窖。本报记者 李向雨/摄 本报制图/朱濉

“十三五”期间投向“四大片区”的水利投资资金将超全省总额的五成

“来之前,没想到;来之后,想不到。”在参观茂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果时,广元市水务局副局长谭东全一边感慨,一边做着笔记。12月10日至11日,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在茂县举行。

“广元也有高山半高山村社,都是水利基础薄弱区和贫困地区,我们可以借鉴噻。”谭东全想知道,茂县这样的高山半高山地区,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取得突破的秘诀在哪?

我省高山半高山地区占总面积的38%,与贫困区域基本重合。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在很大程度加剧了高山半高山地区的贫困。”

如何破解“因水致贫”?这次现场会揭了秘。

困境

水在脚下流村民看得到但用不到

阿坝州茂县渭门乡德胜村,海拔2300米,是典型的半高山地带,但1000多米的海拔落差,让这个守着岷江的村落成为干旱河谷。59岁的村民肖文清说,自他有记忆开始,村里的生产生活用水,就主要靠收集雨水或少量的提灌站抽水。

在德胜村,以往村民们修建水窖的方式很原始——就是在排水坡山挖一个土坑。但如果要修建一个“不渗漏”的水窖,成本至少要4000元,一般农户很难承担。“不仅费用不低,还不好用。”在肖文清的带领下,记者在村口不远的排水坡上,看到了密密麻麻的已废弃的水窖。他介绍,夏季一旦遇上山洪,这些水窖非但不能储水,反而会严重淤塞。此外,由于冬季酷寒,到了开春,所有的水窖都会不同程度冻坏。

而上世纪七十年代留下的提灌站也年久失修,水位低一点,就没用了。因此,每年春末夏初雨季未到之时,村里人不得不背起塑料桶,从江边取水回来做饭,生产用水根本无法得到保证,“这样子说,我就没记得有几年苞谷是按时种下地的。”肖文清说。

缺水,让这个村落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渭门乡党委书记汪健康很无奈,德胜村有930人、4600多亩农田,“人均约5亩地,按这个耕地保有量,如果不是缺水,老百姓早就致富了。”

省农建办相关负责人认为,在甘孜、阿坝、凉山等省内其他高山半高山地区,德胜村的情况并非个例,“水在脚下流,农民看得到,但吃不到也用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