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水电”时代央企突破转型升级的“泸州样本”

29.06.2015  22:35

图为:记者实地探访泸州赤水河特大桥建设工地现场。

    中新四川网6月29日电 (刘彦君陈果)“一味的迷恋水电市场,企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29日,在四川泸州S308线改建工程项目现场,一群曾经搞水电工程的建设者们正热火朝天的干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尽管下着小雨,却丝毫没有给他们带来影响,一座长达618米的赤水河特大桥已经初具规模,气势磅礴。然而,这只是中国电建水电七局在新形势下企业个性化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当前,水电资源的开发条件越来越差,资源越来越少,尤其是西部高原地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企业成本不断上升。使得水电企业的转型必须开展多元化经营,以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水电七局总经理申茂夏告诉记者。
  据了解,就目前中国水电总体情况而言,东部水电开发殆尽,中部所剩无几,西部雅鲁藏布江流域、怒江流域因环评原因放缓节奏,水电开发黄金时机已过,“后水电”时代已悄然来临。
  申茂夏认为,内部改革重组,推动分局“专业+综合”发展模式升级,提升分局综合发展能力,发挥其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作用尤为重要。
  而泸州S308线改建工程不仅泸州市国省干道改造的重要项目,更是水电七局六分局转型升级的“马前卒”,这“第一炮”也被赋予更多关键词。“BT、市政、人才,效益,新的利润增长点。
  然而,转型总是伴随着阵痛和困难。“我们分局作为公司第一个转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混合性分局,因此在基础设施方面、人力资源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工程现场中有经验的骨干力量较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经营工作的开展。”负责泸州S308线改建工程的项目经理袁向平坦言,任何一个转型中的分局都会遇到:培育人才、搏击市场的瓶颈和难题。
  11亿的投资,被压缩近15%的成本,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变化莫测的材料组价,转型升级的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都是曾经摆在袁向平面前的一揽子账单。“以泸州项目为例,整个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的内外部形势的压力是巨大的。
  “搞水电我们是轻车熟路,越快建成越好,整个行政流程也都相对简单,我们只管埋头实干。而现在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走很多部门和程序,不仅要工程做得好,还要各方协调到位,况且现在政府的投资控制力度也非常严格。”项目部三工区负责人罗建勇告诉记者,市政项目的盈利与否,并不单单取决于某个领导或者某个部门,而是取决于一个团队整体的努力。
  “在整个项目之初,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匮乏!对于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年轻团队,项目部刚组建那会儿,引进了一批年轻血液,利用‘传帮带’的形式,加快年轻人成长。”项目部办公室主任钟建表示,除了在关键岗位上“请进”人才,还通过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和讲座自行培养、到其它相关项目考察学习以及到高校进行对口学习等。“从2013年至今,光培训费就高达156万余元,我们花这么高的代价就是想通过项目来培养人才,也希望这一支队伍能够团结一心走的更远。
  目前,泸州项目已经接近尾声,市场的开发也亟待突破,7、8月份还将有部分新分来的学生报到。对于这个人员显得有些富裕的项目部来说,未来在哪?转型能否继续顺利进行?
  “我们这班子人打算在市政和路桥建设中长期干下去了。”曾经硬着头皮上的袁向平认为,泸州项目培育的不仅是一批转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树立走向新市场、开拓新市场的信心。“未来,我们说了不算,市场说了算。川南、川北乃至全国更多的城市都是我们抢夺市场的对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