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可渔、水美怡人、水兴惠民——记苏州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
新华网苏州5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下亭台花雾里,往来舟楫水云中。”悠长的水乡文化,离不开独特的苏州水。水域面积占全市42.5%,大小湖泊384个,各级河道2万多条……水,是苏州的灵魂。
曾几何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水乡遭遇发展阵痛,水污染步步紧逼,尤其是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敲响了生态警钟。近年来,苏州大力建设水生态文明,着力探索人与水和谐发展的新路。
水质达标:从15.4%到65%
粉墙黛瓦,水巷幽深。在苏州平江历史老街,河水静静流淌,岸边琴馆古琴声悠然。
“以前这河又黑又臭,蚊子多,这几年治理后,水清了,环境好了,大家都愿意在河边走走、聊聊天。”在平江路居住了30多年的朱红梅对记者说。
据苏州市水利局副局长夏坚介绍,通过排干河水、逐个排查排污口,清淤,为居民和商铺安装排污设施等,平江河治理效果明显。近三年来,苏州累计治理了489条黑臭河道。
流水不腐。为改善整个城区水质,苏州实施“活水工程”。2013年9月底,阊门堰、娄门堰等建成,通过水位差形成全城自流活水,每天换水一次。经检测,COD、氨氮等河道水质指标明显改善。
城区水环境改善了,农村污水乱排问题凸显。为此,苏州大力实施工业废水处理达标排放和生活污水处理,改造印染等企业污水处理设施,铺设污水管网,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开展河道疏浚清淤和整治,并通过污染企业搬迁,生态养殖等措施,解决点源、面源污染。
在昆山市同心河、姜杭村,常熟市古里镇苏家尖村等地,记者看到,整治后的河水清澈见底,水生植物随波摇曳,小桥流水风光旖旎,垂钓人怡然自得。
“通过多年整治,苏州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07年的15.4%提高到2013年的65%。”苏州市水利局局长戴锦明说,水利、环保等多部门合作机制基本形成。
东太湖:从日趋消亡到碧波重现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约有三分之二的面积在苏州境内。早春四月,东太湖碧波浩渺。然而,就在几年前,由于过度养殖、围垦等,东太湖行洪、供水能力减弱,富营养化、沼泽化问题严重,日益走向消亡。
“180平方公里的水面积,围垦达55平方公里,围网养殖面积120平方公里,湖泊每年淤掉1公分,很多地方只有不到1米深。”东太湖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育新说。
对此,苏州投入约50亿元开展东太湖治理,实施退垦还湖、行洪供水通道疏浚、生态清淤及生态修复等。一期工程基本完工,退垦约2.8万亩,涉及搬迁人口约2500人、种植养殖从业人员4100多人。经评估,湖体污染负荷显著削减,水质提升,防洪能力提高。
水生态逐步改善,供水安全同样不容轻视。记者在苏州了解到,当地通过水源地综合整治、加快备用和应急水源建设、实施供水设施工艺改造、各供水分区清水互通等措施,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自来水普及率、出厂水质合格率均达100%。
人水和谐:在节水、护水中谋求发展
农业面源污染是水污染的主因之一。有50多年蔬菜种植历史的常熟市董浜镇,如今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7万亩,通过喷灌、滴灌,亩均节水50%至70%,节肥20%,农业抗灾能力明显提高,亩均增收千元以上。
“很多人对丰水地区搞节水不理解,其实节水就是减排。”夏坚说,近年来苏州将水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工作始终,依据水环境容量谋求发展,着力将污染排放控制在环境可容纳的范围之内。
“以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热火朝天搞乡镇经济,干部脑子里都是工业,现在基于考核指挥棒的调整、环境倒逼的压力,大家把水作为发展的立足点,利用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推动苏南经济第三次跨越。”常熟市古里镇镇长游立志说。
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陈明指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水的关系,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等措施,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采访中,苏州的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告诉记者,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由来已久、积重难返,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污染排放强度依然很大;短期内需要大量投入,基层面临资金压力;农村污染因素复杂,缺乏适宜、经济、可持续的设备和解决方案。此外,人们的节水治污意识尚待加强。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从低到高,循环往复。”戴锦明说,今后苏州将进一步完善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水经济发展、水安全保障和水文化培育体系建设,着力实现水清可渔、水美怡人、水兴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