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蜀乡“滴灌式”扶贫的另一个样本

10.07.2015  10:47

□王成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水利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核心目标,科学规划布局水利工程,优先将贫困地区水利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水利规划,支持贫困地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扶贫攻坚提供水安全保障。如今,这些水利工程流淌出的致富之水,滴滴深入贫困地区,哺育出一棵棵致富的希望。
        省水利厅统计,2012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贫困地区水利建设资金248.9亿元,用于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防洪减灾工程、农村水电和水土保持工程。如今,这些建成投入使用的工程效益初步显现。
        在水旱灾害面前,四川水利人从未畏惧。2013年以来,全省对88个县开展了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等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并根据各地汛情、灾情,安排部分县防汛应急抢险项目资金4.86亿元。目前,全省已经划定7591个山洪灾害危险区(点),建成自动雨量站764个、自动水位站162个,对山洪灾害、洪水灾害易发点实现了网络化监测。两年来,各项工程累计避免农作物受淹75.45千公顷,抢救、转移人员142.11万人,减少经济损失94.01亿元。
        构建到田到土的灌溉用水网络,减少农户用水负担,增加土地产出,助力农户脱贫。过去的3年,我省不断加码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和“五小水利”等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优先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全面构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农民用水户协会、县乡抗旱服务队伍,切实增强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保证水利工程效益长期有效发挥效益,防灾减灾助民生。
        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我省坚持问题导向,落实目标责任,力争工程切实有效。具体规划中,根据不同贫困地区小型农田水利的实际情况,确定在不同的片区突出相应的建设重点,注重工程配套和水系建设,以项目村为单位优化水系,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综合治理,整体推进,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置条件。在建设方式上,坚持整体推进,实施连片推进、连片开发,在贫困县选择了农业增产潜力大、示范作用显著、群众兴水积极性高的区域,做到水源、水网双达标。此外,我省水利基础建设上,细化服务目标,坚持到村到户,增强贫困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针对性。
        建设水生态文明,从根本上保证水质水源。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设置常规水质监测断面410余个,监测范围覆盖全省重要水功能区204个,重要省界、市(州)界水质监测断面30余个,大、中型和人饮功能小型水库160余座。
        在关乎贫困地区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库除险、河流治理、水土保持和地方水电建设方面,我省成效同样喜人。
        过去3年,全省先后对1178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24个县的重要支流、79个县中小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对17个县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和13座小型抗旱水库建设;先后投入17.93亿元用于农村水电建设,新增装机17.99万千瓦,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33平方公里。从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用水、生活能源方面对贫困地区进行了“滴管式”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