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润泽大民生 绵竹市稳步推进“小农水”项目建设

14.04.2015  17:12

    看着家门口的沟渠整修一天一个样,新市镇金兰村村民陈永富再也不用为今年的春灌用水发愁了。“往年灌田,抢水抢得邻里反目,现在政府把水渠修成三面光,再也不用抢水了!”陈大爷口中所说的,就是目前在新市镇进行的“小农水”建设项目。
  今年,绵竹市继续将新建和整治渠系纳入了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如今,在新市和玉泉两镇,200余公里的渠系整治已经施工完毕。自2012年以来,绵竹市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示范带动、规模效应”的原则,先后在孝德、齐天、东北、什地、富新、新市、玉泉等7个镇完成灌区末级渠系新建与整治620公里;改造引水堰35处,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亩。

农田灌排不用愁

  一条条笔直的沟渠交织在田野里,四通八达,水流欢畅。三面光的沟渠边,三三两两的村民或耕地劳作,或洗衣淘菜,好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面。
  “能灌能排,改善环境,节约水源……”在东北镇蔚泉村,正在田里劳作的村民许明华跟记者谈起“小农水”的好处时头头是道。
  老许说,过去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遇上大旱或者洪涝,农田免不了遭灾。而现在,“小农水”项目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
  “‘小农水’项目建好后,春灌用水不再抢了,清淘沟渠不花钱了,灭螺工作也简单多了。”老许笑着说,“小农水”带来的好处现在全凸显出来了。

高效农业引甘流


    富新镇九胜村是当地有名的蔬菜种植村,全村90%以上的土地都流转出去种了蔬菜。“小农水”项目在该村的实施,犹如给蔬菜基地注入了甘泉。“蔬菜灌溉用水的水质要求要高些,抽起来的地下水本就不多,加之以前土沟的渗漏和不流畅,着实无法满足蔬菜地的灌溉用水。现在修成了三面光,一条沟渠的水就能满足上百亩的蔬菜地用水。”该村伍富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苟长寿说。  
    在孝德镇光明村,成片的大棚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大棚里的一株株西瓜苗正茁壮成长。提起“小农水”项目,在大棚里务工的村民付明琼乐得不得了。“全靠沟渠修好了我们村才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付大姐说,前年村里的沟渠修好后,外地的商人看到村里四通八达的渠系,便在该村19组流转了200多亩地种植西瓜。“不仅有土地租金,我们在基地打工还可以挣到不菲的工资,这都是‘小农水’带给村民的好处啊。”付大姐说。
  村干部赵仁清告诉记者,“小农水”项目在光明村实施了近30公里,分布在9个组,项目竣工后,来村里洽谈土地流转的外来商户已经有10多批。

出资投劳热情高


  “有钱出钱,没钱出力。修沟淘渠自古以来就是大家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响应。”什地镇红社村村民张基明说。
  绵竹市通过“小农水”综合项目投资引导,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激发了全民水利投资热情。
  在“小农水”项目建设中,什地镇的每个村民都出了10元钱。如今,村民们站在新建的沟渠前,纷纷感叹“这10元钱花得太值了”。
  “修沟修渠是村民们一直盼望的大好事,当听到村里要修沟了,大家都积极的投工投劳。”市水务局局长杨成富说,2012年和2013年的“小农水”项目,全市群众共筹资107万元。此外,各镇乡群众还通过义务挖沟、砍树等方式投劳折资1828万元。
    “小农水”项目在绵竹市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就。2012年绵竹市县级绩效考核被省水利厅评为良好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考核获得德阳市2013年度第一名。通过三年“小农水”项目的实施,绵竹市打造出了全市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并打通了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发布者: 信息中心 李  
全国首家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在成都挂牌成立 并面向全国发布课题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都重点抓好公园水利厅
我省结束防汛应急响应
    根据金沙江堰塞湖险情变化,水利厅
金沙江干流发生山体滑坡壅塞河道(续报八)
    14日10时,堰塞湖水位较最高值下降超30米,坝前水深约25米,蓄水量约0.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