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万物兴 遂宁市大英县水利扶贫工作纪实
骄阳似火, 3月以来,大英县境内未下过一场大雨, 老百姓说“干得恼火”。
8月11日,大英县金元乡河定海村。道路两旁全是一片片水源充足的稻田,5社村民陈大奎在田里忙着来除草护秧。
“今年水源有了保障,阳光好、温度高,我种4亩多田,每亩至少能收600多公斤谷子!”而在五五分干渠未到村里前,遇上今年的天旱,陈大奎每亩只收回了200多公斤稻谷,这个数字与村里其他农户相比还算是好的了。
“以前别说是种田,每年旱季村民喝水都只有靠县里组织汽车集中运水。”村支书雷文太说,由于境内没有河流和大型蓄水工程,又是全县的旱片死角,旱上加旱的河定海村只得“靠天吃饭”。
“现在用水不愁,不仅春灌用水有了保证,像今年这么旱也没问题。”雷文太说,正是有了骨干水利的来水支撑,村里曾经减产绝收撂荒的300亩土地,今年才能复垦。
近年来, 大英县不断增強水利为扶贫攻坚“供氧”“输血”, 功能, 为扶贫攻坚堤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一个个蓄水池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的梯田间,一条条引水渠输送着哗哗的水流奔向田间,一座座抗旱拦洪的水利工程拔地而起……长期饱受干旱之苦的广大群众把这些水利工程叫“民心渠”、“甘露池”、“功德水”。
大英县地处川中丘陵地区,属典型农业县,幅员面积703km2,辖11个乡镇,300个行政村,2890个社,总人口56.67万人,全县共有耕地面积52.15万亩。多年平均降雨量800-9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975mm左右,年际降水变化大,干旱频繁,发生旱象的年份高达88%,是川中著名的干旱区。全县水资源十分贫乏,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55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76m3,相当于全省平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6。
“水”己成为制约一切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全县45个僻外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有水不能保、有水不能蓄, 因水受困, 因水成疾, 因水致贫的现象仍然突出。
针对这一突出问题, 大英县始终把水利扶贫工作作为农村工作主要措施来抓,献真情,倾全力,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工作制度,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水利优势为依托,以水利项目扶持为支撑,极具大英特色的水利扶贫之路。
项目支撑是水利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大英县紧紧围绕防洪保安、节水灌溉、人畜饮水、水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等方面,制定了水利扶贫规划,坚持以规划为先导,科学谋划水利扶贫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县、小农水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近年来,大英县实施了以祥凤寨水库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境内都江堰灌区、人民渠灌区渠系配套建设、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农田灌溉和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加快县境内郪江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行洪能力,全县完成新建渠道203.52公里,整治、改造渠道长319.75公里;新增有效灌面3.85万亩,恢复改善灌面1.2万亩,新增节水灌面3.98万亩;整治塘坝327处,整治石河堰68节,整治泵站125座,新建整治水窖、水池499处;解决农村17.4万人饮水安全;实施大英县城及重点场镇防洪工程建设堤防长10.9公里,河道疏浚7.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6座。这些水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大英水利扶贫的快速发展,为全县扶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水务局局长夏军介绍,“十二五”期间全县已完成各类水利投资131796.88万元。未来5年内,将加大水利扶贫力度,为全县水利扶贫注入活力。
水利进村入户 贫困村有水有希望
“没有水,恼火得很,生产,生活环境差,种地无希望,找钱无门道,男婚女嫁都成问题,青年人都出去打工了,有的还在外地安了家,留守的都老的老,小的小。天大旱,全村400亩水田几乎开不了秧门,吃水都困难,村里有一口老井,有的要步行3公里,早上5点钟就去排队守水,又都是一些老人和儿童,那场面真叫人难受”。
隆盛镇永前办事处永明村女支书张继碧说:“现在好了,五五分干渠修到了村头,水进了村里的田土,全村400亩水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有了水,就有了希望。有了水,就有发展。永明村26岁的大学生郭俨听说村里有了水源,回到了家乡,办了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养猪场。大学生张洪林也办起了初具规模的养鸽场,村里的4口山坪塘已被两位在从外地圢工的群众承包搞养殖。
有水有幸福 得水得产业
在都江堰灌区人民渠高永支渠灌区的通仙乡通乡桥村,72岁的黄静福老人带我们走进了他的屋子。厨房里有自来水,厕所里装上了热水器,再不用冒着烈日跑到两三里外的井里挑水,在黄静福看来,所谓幸稫,就这样简单。虽然已经用上了自来水,黄静福一家还是自觉地保留了很多年以前的习惯,水龙头下放着一口大桶,以前把水挑回来,需要在这桶里把泥沙澄清,现在有了自来水,但马桶水,淘米水、洗衣水依旧放在厕所里备用。
“没有经历过缺水的日子,你是不能理解我们对水的珍惜。”黄静福朴实的语言让我们感动。
有水的生活是幸福的,这也是只有长期在缺水困境中生活过的人才能体会的。
在通仙乡通仙村村口有1座集中供水站,地下水通过反应沉淀池、过滤池、低位清水池,流入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家里。
“集中供水站的供水质量好,保证率高,供水时间长,建站以来还没有出现过断水的情况” 黄静福竖起了大拇指。
在卓筒井镇三兴村村支书伍云庆告诉我们, 村上建起供水站后, 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全村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全村去年全村200亩油桃收入达300万元, 人平增收1500元。还是在三兴村,伍庆春带着两个孩子, 一个在读高中, 一个在省城读大二, 伍庆春家去年靠油桃收入就8万元, 今年有水油桃又是一个丰收年。在干净的院坝内, 伍庆春一边在自来水边洗衣服, 一边对我们说, 脸上扬溢着对末来充满希望的笑容。
风风雨雨扶贫路,一片真情在人间。今天,这场跨越时空的水利扶贫大接力仍将继续。
发布者: 信息中心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