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水果养土鸡 贫困户甩脱“穷帽子”
猕猴桃帮助杜太刚﹙中﹚顺利脱贫。
项目对口帮扶,扎扎实实搞产业
年中观察
扶贫攻坚半年考
观察样本
北川羌族自治县(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重点县)
□记者 刘鑫 文/图
北川羌族自治县香泉乡香泉村地处偏远,过去这里无路无通讯。当地农民除了外出打工和在家务农外,再无其他挣钱门路。年人均纯收入常年在3000元左右。
7月7日,记者来到香泉村,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幅幸福美丽新村画卷:3.5米宽的通村水泥路四通八达;500亩猕猴桃、年出栏30万只生态土鸡等特色产业景观,惹人喜爱……去年,该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11377元。
短短数年间,是什么让香泉村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记者走进农家寻找答案。
故事
专项资金帮扶杜太刚种水果脱贫
记者首先来到村民杜太刚的家,只见这是一幢一楼一底、川北民居风格的小楼,家中各种电器购置齐全。刚从猕猴桃果园里回家的杜太刚,一边向记者介绍家里的摆设,一边感慨地说:“我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全靠扶贫项目的帮助。”
杜太刚曾是村里挂了名的贫困户,一年收入不足3000元。“2012年11月25日,我向村委会申请了5亩猕猴桃产业。从那天起,我家的日子就开始越来越好了。”回忆往事,杜太刚脸上挂满笑容,“没想到,靠土地也能脱贫致富。”
香泉村村支书仇书武告诉记者,从2012年起,北川县扶贫局依托“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项目,为村里发展猕猴桃产业提供了50万元起步资金,解决了村民想通过产业调整脱贫致富,却没有资金的难题。杜太刚就是村里众多受益者之一。
“有县扶贫局的专项资金帮助,还有专合社保底收购,我家的猕猴桃去年初挂果,就卖了2万多元,等到后年进入丰产期,5亩地能净赚10万元。”杜太刚信心满满,“三五年内,我家就能买上小汽车。”
养殖北川土鸡董朝武一年净赚五六万
随后,记者又走进了村民董朝武的土鸡饲养场。“我以前靠在村里收废品维持生活,后来养起了‘北川土鸡’。这个品种冠羽大、尾羽翘、高脚杆、毛色亮、肉质好,在成都、重庆等地都卖得好。”董朝武热情地介绍道,“靠这个产业,我这几年每年纯收入五六万元,彻底脱贫致富了。”
“香泉村的土鸡产业,也是在县扶贫局的扶贫项目帮扶下,才搞起来的。如今已发展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又一个支撑点。”仇书武说,贫困户没钱买鸡苗,可以向村委会申领,也可低价购买;不懂技术,有县扶贫局组织的农技专家,在村里驻点指导;找不到销路,也有村里的专合社负责保底收购。“下一步我们将利用扶贫项目,力争在3到5年内,在做大猕猴桃、生态土鸡两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打造 ‘北川土鸡’这个地方名牌,让村民不仅要脱贫,更要奔小康。”
声音
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力争提前两年完成脱贫目标
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赖俊:
北川是革命老区,是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重点县,扶贫任务异常艰巨。我县把扶贫开发作为当前 “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摸清家底,分析原因,并建立了“1121”帮扶工作机制,即由一名县级领导,带领一个部门,用两年的时间,帮助一个贫困村实现脱贫目标,取得了一定成效。
下一步,我县将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在产业上下功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羊肚菌、中羌药材、林下土鸡等特色种养业,鼓励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兴办农家乐,多渠道增加收入;坚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村建设,整合资源,综合开发,确保推进一个村、脱贫一个村、长远致富一个村;坚持发挥好帮扶部门、联系干部的作用,做到“联系一户贫困户、结交一个亲情户、解决一个大困难、确定一个好项目、建立一本明白账、最终变成一个富裕户”;坚持把集中连片地区作为扶贫主战场,注重整体推进和精准到户、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各方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力争提前两年(在2018年)完成省、市下达的脱贫目标任务,摘掉贫困县帽子。
数据
截至目前,北川县累计减贫23832人。2015年,预计脱贫3934人,能超额完成省市下达脱贫3770人的目标任务。
全县76个县级部门和单位共选派千余名干部,与7330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并帮助贫困村制定了93个帮扶规划,落实项目49个、资金7800万元,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1447项。
2011年至今,该县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8亿元,实施项目146个,惠及125个村、近8万名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