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均益谈普京受访拥抱自己: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原标题:独家专访水均益:普京对我的拥抱有政治目的
中新网北京6月13日电(上官云) 近日,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水均益回顾自身央视20年生涯的新作《益往直前》出版,颇获好评,甚至有读者称为此感动落泪。12日下午,记者通过出版社得到水均益对相关问题的书面答复。水均益表示,该书回应了自己曾面临的不少争议性事件,它的出版也打开了自己的心结。水均益还回顾了近年来所做的高端人物采访,并谈到5次采访普京的经历。在他的印象中,普京是个“个子不高、目光锐利”的人,在索契冬奥会对自己的拥抱亦有政治目的,“以我这么多年对普京的观察,他不是一个随随便便表露情感的人。他对我的拥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新书《益往直前》打开多年心结
虽身为名主持人,水均益的采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3年伊战报道逃兵”的说法曾让他的心情一度陷入低谷。很多次他想把伊战报道的真相诉诸笔端,均因无法克制内心情绪未能如愿。直到2013年初,央视派报道组重返伊拉克,故地重游的水均益下决心将当年的经历记录下来,回顾20年央视生涯,首次回应“伊战逃兵”等争议事件。于是2014年四月,水均益新作《益往直前》首发。
“从上本书《前沿故事》出版后的15年间,我经历了很多,可写的也太多。”拿惯话筒的水均益表示,写《益往直前》的过程还算比较顺畅,“往事历历如在眼前。我最擅长讲故事。一提起笔,多年潜藏的情感喷涌而出,这部书也就一气呵成了。”
《益往直前》的完成,让水均益打开了多年的心结。他说:“那种情感特别复杂。有对十年前未能如愿完成报道的耿耿于怀,也有当年蒙受不白之冤的纠结。”水均益坦承,今天自己已不希望多少人能明白真相,但一定要给当时的战友一个交代,“还他们一个清白,给我自己内心一个交代。”
仅仅为了沽名钓誉宁可不出书
名人出书已不鲜见,央视名嘴水均益也是出版社青睐的对象。据水均益透露,曾有不少出版社来找他谈过出书的事情,但均遭婉言谢绝。“忙”是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便是水均益认为出书是一件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尤其是名人出书,“如果没有一点真才实学,仅仅是为了沽名钓誉的话我宁可不出。”
水均益的处事认真也体现在对新书结构的把握上。因之前对国际问题的报道比较多,水均益的足迹遍布全球,因此他在书中以采访报道的地域来划分篇章,除2003年伊拉克战争报道揭秘、2013年伊战十年回访外,还写到了去俄罗斯、日本、朝鲜、台湾、从美国到欧洲等地的采访报道故事。
“写这些地方的采访故事是因为我多年做《国际观察》《环球视线》等节目,知道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读者会比较有共鸣。”水均益解释道,“此外,在《新闻前沿》这一章里,我表达了自己多年做记者、做国际新闻的思考以及新闻前沿的种种变化,世界格局的风云变迁,我对此的所思所想,最后做了一下总结。”
“我在3天之内拟好了整本书的提纲,希望在书里能给读者一些有用的启迪、传递正能量。”水均益表示,读者若静下心来读一读该书,一定会有收获。
采访普京:他对我的拥抱有政治目的
近年来,水均益的名字常和高端人物采访联系在一起。迄今为止,他已采访过多位国家政要,更曾5次面对面采访普京。谈到对这位领导人的印象,水均益以“个子不高、目光锐利”来概括。
“他给我的感觉很复杂。”水均益说,很少有人能够长时间直视普京的眼睛,每次采访自己都想通过普京的眼睛来解读他的内心,但很难窥探出什么信息。并且,普京一般会安排两三家媒体联合采访,水均益对他的数次采访均不是一对一独家专访。因此水均益猜测,这可能是普京日理万机时间排不过来,干脆就把中方的几家媒体一勺烩,“普京是个非常冷静的人,讲话逻辑性很强。我们编导都说,普京的专访往往最难剪辑:他的话剪掉任何一句,味道会变。”
“当我问起他关于他的野心时,他只给了非常模棱两可的回答:‘俄罗斯要做一个开放、革新、富裕的国家’。”水均益对普京的采访还涉及中俄关系,据他回忆,每次采访普京都会强调两国非常友好,重视发展同伟大的中国的全面战略关系,“但同时他又一直在说,俄罗斯更多的还是一个欧洲国家,俄罗斯的重点在欧洲。”
这让水均益感觉普京令人捉摸不透。但他同时表示,普京这些年在内政外交上的一次次出手,让全世界都不敢小看。
在索契冬奥会开幕前,普京给予水均益热情的拥抱,并罕见地露出笑容,这曾在当时引起热议。水均益认为,这并不是他和普京私人建立什么感情,也不像有些网友解读的那样向日益强大的中国示好,“以我这么多年对普京的观察,他不是一个随随便便表露情感的人。他对我的拥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有政治目的。”
“普京对我的拥抱,以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我屡次‘特别照顾’,公开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高度评价,甚至开玩笑提到茅台,以及在接受我采访时对中日关系上的表态,都是在感谢中国对他遇到西方打压时的力挺。”水均益如是说。
评价安倍晋三:有狡猾的一面
水均益在新书中还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他采访过哪位日本首相,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不过一年,该人都会辞职,因此他调侃道“日本众首相,谁见我谁下台”。水均益称,这当然只是句玩笑话,“我可没有那个神通,见谁就把谁捣鼓下台。走马灯般换首相,是日本政坛的一种独特生态,也是源于日本社会的各种复杂问题。”
对于目前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水均益在书中的评价是“狡猾的”。2007年,水均益对安倍有过一次面对面的专访。他介绍道,在说到中日关系时自己曾发问:日本政府包括他本人,到底对60年前那段历史,持有一个什么样的看法?
“安倍小心翼翼地选择了一个词,说我们需要谦虚地对待历史。现场我并没有多想,认为可能是现场口语翻译,‘谦虚’这个词未必准确。”水均益说,但后来节目播出专门请日语翻译来校对时,好几个翻译都表示安倍的确有意使用该词,“这个词是他独创的,是想表达:中日两国都要谦虚地对待历史,我会虚心地听你们的意见,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要过分地强迫对方,也不要把问题放大,对于这段历史问题,双方都需要谦虚、低调的对待。”
在水均益看来,这是个很滑头的说法,安倍故意使用一个独辟蹊径的词语,对历史问题既表了态,又留下一些回旋的余地,让人抓不着他的把柄,“那是我第一次和安倍打交道,透过他‘谦虚的’外表和话语,我认识到他狡猾的一面。后来他不惜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翻脸,也证明了这一点。”
以下为采访节选:
中新网:1998年您曾出版《前沿故事》,影响力相当大,销量逾50万册,但此后多年您却一直保持沉默。从《前沿故事》到《益往直前》,读者等了15年,是什么让你保持了如此长久的沉默?又是什么让你有了“不得不说”的写作冲动?
水均益:自从《前沿故事》出版后,这些年也有不少出版社来找我谈过出书的事,但都被我婉言谢绝,一是因为忙,二是因为我觉得出书是一件需要慎重考虑的事。尤其是名人出书,如果没有一点真才实学,仅仅是为了沽名钓誉的话我宁可不出。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如果要出书,希望书里能给读者一些有用的启迪和收获。
2003年伊拉克战争报道回国后,我也曾数次心潮澎湃地提起笔,想把伊战报道的真相和那些惊心动魄的日子写出来,但总是无法抑制内心的情绪,总是提起笔又放下。这样一放就是十年,直到2013年初,央视派报道组重返伊拉克,回访伊战十年,故地重游,我想表达的一种欲望开始越来越强烈。
十年后重返伊拉克的所见所闻,让我回想起2003年经历的那场血与火的洗礼。那种情感特别复杂,有对十年前未能如愿完成报道的耿耿于怀,也有当年蒙受不白之冤的纠结,时至今日,我倒是不是希望多少人能明白真相,但是我要给我的战友一个交代,还他们一个清白,也是给我自己内心的一个交代。
当写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时,我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在这本书里,我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好的坏的,该说的不该说的,当年经历那场战争和那些非议的种种内心挣扎,都毫无保留地写了出来。编辑对此的评价是“把心剖给你看的真诚”,而书出版后,很多读者都反映,关于伊战报道揭秘,他们是一口气读下来,欲罢不能,很多女读者还说,她们读的过程中多次落泪,特别能理解我当年的心情。
中新网:在《益往直前》新书首发式上,崔永元调侃说,您写这本书是想澄清“伊战逃兵”之冤,写完后发现不够凑成一本书,又把他拉出来说了说,终于凑了一本书。是这样吗?
水均益:这当然是小崔的玩笑话。当我决定写这本书后,首先考虑了这本书的结构,可以说是3天之内就拟好了整本书的提纲。
《前沿故事》出版后的15年间,我经历了很多事,可以说职业生涯的高峰和备受争议的一些事情,都发生在这15年里,可以写的事情太多。因为我最擅长讲故事,首先就把这些年采访经历中,最传奇最有趣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故事在脑子里梳理了一遍。我报道国际问题比较多,这些年足迹遍布全球,便以采访报道的地域来划分篇章,除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报道揭秘、2013年伊战十年回访,我还写了俄罗斯、日本、朝鲜、台湾、从美国到欧洲等地的采访报道故事,写这些地方的采访故事,也是因为我多年做《国际观察》《环球视线》等节目,知道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谈起这些话题,读者会比较有共鸣。此外,我还写了自己在央视这些年的经历,最后,在《新闻前沿》这一章里,我表达了自己多年做记者、做国际新闻的思考,新闻前沿的种种变化,世界格局的风云变迁,我对此的所思所想,最后做了一下总结。
可以说,整本书的内容非常厚实、非常厚重,我这些年来鲜为人知的经历,做人、做事、做新闻、做记者的种种感悟,对国家和时代的种种观察与思考,都浓缩在这本书里。我自认为,读者若静下心来读一读,一定会有收获,
中新网:曾经有年轻人因为读过你的《前沿故事》,选择新闻作为自己一辈子的职业和事业,《益往直前》的目标读者还是当下的年轻人吗?
水均益:说到《前沿故事》激励了那么多人,这是我当时始料未及的,我也没想到那本主要讲新闻采访故事的书,会影响到那么多人。写这本《益往直前》时,我采用了《前沿故事》的笔法和写作风格,这是我最拿手也最称心如意的,也就是讲故事。因为作为记者,主要的任务是报道,讲你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所以《益往直前》也是讲故事。
至于是否以年轻人为目标读者,这是我写作之初未曾想过的问题,我的初衷只是真实地表达和毫无保留地分享,并没有刻意想去取悦哪个目标群体。但这本书出版后,我欣慰地发现,它也受到了很多年轻读者的欢迎。在签售中,坚持几个小时排队来买书与我当面交流的,以大学生居多,在我的微博里留言评论和我交流的,也有很多年轻读者。他们说,我的书让他们看到了以前没看到的世界,开始思考以前没思考过的问题。
这令我非常欣慰。如果这本书有更多年轻人愿意看,那么说明我还有一颗不老的心,还和广大的年轻读者有一种交流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跟他们有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我也希望这本书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是一种健康的事业观,是对理想百折不挠的追求,是每个人在事业拼搏进程中酸甜苦辣的共鸣。
中新网: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写作共用了多长时间?
水均益:写作过程其实比较顺畅的,因为这些年那些事,统统都在脑子里。一提起笔,往事历历,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幅幅画面在眼前流动,多年潜藏的情感也喷涌而出,几乎是一气呵成地写完了这本书。
我的写作速度是比较快的,《前沿故事》当年用了两个月时间写成,当时是腿受伤在家修养,有大量时间,便闭门不出,一口气写完这本书。写《益往直前》时因为工作相对比较繁忙,只能用晚上时间来写,断断续续,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写完后交了初稿,出版社编辑很认真,找了十几个读者来试读,各个年龄、各种职业的读者都有,就根据他们的阅读第一反应,对每篇文章打分提意见。然后编辑综合这些意见,以及对图书市场的分析,给我提出了非常详细的修改意见。我再根据这份修改意见,逐字逐句,每章每节,对书稿进行了修改调整。写初稿只用了3个月时间,但修改稿件却用了近8个月时间。可以说,改稿子比较辛苦。
中新网:我曾看到一份报道,据说您在这本书稿的修改过程中,作了幅度很大的调整,甚至删掉了一些对您非常重要的文章?一般来说,作者对自己的稿件都会比较坚持,您在修改时有没有舍不得?
水均益:编辑对我说,一本好书,应该是作者想表达的,加上读者想看到的,再加上市场所需求的。我比较认同这个意见。例如,编辑建议我删除的文章《我的父亲》,实际上是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因为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也是想献给父亲,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但编辑建议把这篇文章放在即将修订再版的《前沿故事》里,因为那本书写我的家庭、成长比较多,《益往直前》则写国际采访事件居多,出于对整本书文风协调的考虑,编辑建议作这样的调整。
《益往直前》里,我还写了巴以冲突、阿拉法特等故事,但编辑建议,也把这些内容放在新版《前沿故事》里,因为那本书里也写了阿拉法特以前的故事,正好一脉相承地读到他的结局。
编辑也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让我增加了一些关于央视的内容,同时,我在修改书稿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的新的采访,也都及时地增加进书里。例如2012年12月对英国首相卡梅伦的采访,当时他带着100多人的代表团来浩浩荡荡访华,并高调声称“英国要做中国在西方的最强支持者”,在书里,我分析了他说这番话背后的目的。同时,在2014年1月,我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开幕前访问普京,普京给了我“惊世一抱”,这拥抱背后的故事,我都写进了书里。
可以说,《益往直前》这本书经过了反复修改增删,从初稿的60万字到出版后的30万字,留下来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我曾在首发式上开玩笑说,虽然我姓水,但这本书一点都不“水”,都是发自肺腑的诚意之作。
中新网:您曾5次面对面采访普京,这位俄罗斯政治强人给您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水均益:普京给我的感觉很复杂。他个子不高,给人的感觉却很强硬。他的目光非常锐利,很少有人能长时间直视他的眼睛。每一次采访,我都想从他的眼睛来解读他的内心,但很难窥探出什么信息。
普京是个非常冷静的人,讲话的逻辑性很强。我们的编导说,在节目后期剪辑时,普京的专访往往是最难剪的。一般来说,做剪辑应该会使采访更精彩,可是普京的话剪掉任何一句,味道就变了。
普京崇拜曾使俄罗斯成为世界强国的彼得大帝,他在办公室里挂着彼得大帝的画像,当了总统之后,还在莫斯科河边竖起了巨大的彼得大帝雕像。但当我问起他,关于他的野心时,他只给了非常模棱两可的回答:“俄罗斯要做一个开放、革新、富裕的国家。”
关于中俄关系,每次采访,普京都会强调我们两国非常友好,俄罗斯很重视发展同伟大的中国的全面战略关系。但是同时,他又一直在说,俄罗斯更多的还是一个欧洲国家,俄罗斯的重点在欧洲。
总之,普京令人捉摸不透,但他这些年在内政外交上的一次次出手,让全世界都不敢小看。
中新网:在索契冬奥会开幕前,普京曾给您热情的拥抱,并罕见地露出笑容。有人说,这是他在向中国示好;有人说,这是因为您这么多年的采访,和他建立了友谊;您却在书里说,普京的拥抱是一种政治表演。普京的这个表演,有什么目的?
水均益:普京在索契冬奥会开幕前拥抱我,并不是我和他私人建立了什么感情,也不像有些网友解读的那样,向日益强大的中国示好。以我这么多年对普京的观察,他不是一个随随便便表露情感的人,政治、国际关系这些高深的东西,在他手中早已达到翻云覆雨的艺术水平,他对我的拥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有政治目的。
对于普京来说,索契冬奥会是俄罗斯重新向世界展示一流大国的机会,更是他本人兑现“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俄罗斯”诺言的重要一步,因此,俄罗斯从上到下高度重视。但随着冬奥会开幕的临近,在美国和欧洲一些西方国家,出现了针对索契冬奥会和俄罗斯政府的指责,西方各国政府和媒体甚至掀起了一股抵制冬奥会的浪潮。美国总统奥巴马、法国总统奥朗德、德国的默克尔等主要西方国家领导人,纷纷表示不出席索契冬奥会。而在这种四面楚歌的情况下,我们中国对俄罗斯力挺,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将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
普京对我的拥抱,以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我屡次“特别照顾”,在这样一个国际媒体联合采访的场合,公开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赤裸裸”地高度评价,一口一个“特殊关系”和“特殊感情”,甚至开玩笑提到茅台,以及在接受我采访时对中日关系上的表态,都是在感谢中国对他遇到西方打压时的力挺。
当然,那次拥抱并不意味着俄罗斯会毫无保留地站在中国一边,从冬奥会开幕时普京牵着爱犬高调会见安倍晋三这事,就能看出普京高超的平衡能力。
中新网:在书中您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您采访过哪位日本首相,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不过一年,都会辞职,因此您调侃道“日本众首相,谁见我谁下台”。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日本这种频繁换首相的现象,会不会给社会带来动荡?
水均益: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我可没有那个神通,见谁就把谁捣鼓下台。走马灯般换首相,是日本政坛的一种独特生态,也是源于日本社会的各种复杂问题。尽管日本换首相很频繁,但是日本职能政府的运作,国家日常管理的政策体系,却并未受到这种更迭起落的影响。因为,日本有一支非常稳定,而且完全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公务员队伍。上头再怎么换首相,政府各个部门的运作也不会受到冲击,基层的核心运作团队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中间力量非常稳固。所以,这些年日本虽然首相换来换去,但是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了不起就是某个党派、某个人的政治主张,会在这一时期有所凸显,国家、政府总体的运作一如既往。如果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日本早就不知道被折腾成什么样了。
中新网:书中您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评价是“狡猾的”,请问是什么给您留下如此印象?
水均益:我在2007年对安倍有过一次面对面的专访。在说到中日关系时,我问他,日本政府包括他本人,到底对60年前那段历史,持有一个什么样的看法?安倍小心翼翼地选择了一个词,说:“我们需要谦虚地对待历史。”现场我并没有多想,认为可能是现场口语翻译,“谦虚”这个词未必准确。
后来,我们节目播出时,专门请了日语翻译来校对,好几个翻译都说,安倍的确有意使用了这个词,这个词是他独创的,是想表达:中日两国都要谦虚地对待历史,我会虚心地听你们的意见,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要过分地强迫对方,也不要把问题放大,对于这段历史问题,双方都需要谦虚、低调的对待。
这是个很滑头的说法,他故意用了这么一个独辟蹊径的词语,对历史问题既表了态,又留下一些回旋的余地,让你抓不着他的把柄。那是我第一次和安倍打交道,透过他“谦虚的”外表和话语,我认识到他狡猾的一面。后来他不惜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翻脸,也证明了这一点。
微博推荐 一键关注 已关注 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