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谈氢色变”心理误区 助力新能源汽车普及——访全国人大代表黄波

18.04.2019  17:10

  出生在内江市农村的黄波进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涂装车间工作后,凭借着从小养成的一股喜欢钻研的劲头,从一个普通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如今,三十而立的他,先后获得大众集团最佳学徒奖和一汽大众公司年度改进明星、“成都好工人”、“成都工匠”等称号,并荣获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为一线产业工人代言,也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依托国家级开发区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成都市龙泉驿区连续6年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升至第28位),当选2018年中国百强区、工业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区(县)。工作在龙泉驿区的黄波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新能源汽车发展势不可挡,势必成为时代的主流。其中,氢能源被视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并被不少国家、车企及学者认为是“终极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而地方政府在推动氢能源产业发展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国家多项政策与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计划2020年要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示范应用。在黄波看来,发展氢能产业我国有基础有条件。在技术积累方面,我国已基本掌握了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电堆和整车制造的部分关键技术,天然气重整制氢和电解水制氢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燃料电池堆的膜电极、双极板等零部件已实现国产化,燃料电池商用车已具备较强研发生产制造能力。在产业基础方面,中国产氢量居世界首位,每年仅副产氢量已达1000多万吨,全球最大的氢燃料电池发电项目已投入示范运营,全国运营的氢燃料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近2000辆,在建和投运的加氢站超过30座。

  黄波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我国氢气按照危化品进行管理,由此导致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因过于复杂的行政审批流程而进展缓慢,严重制约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我国在核心技术、装备、技术标准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情况较为严重。黄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建议国家组织相关部委深入研究,在确保安全可控前提下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体系,推动氢能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还建议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成果,突破氢能应用发展瓶颈;充分发挥我国在科技创新、资源禀赋、装备制造、市场规模等方面的优势,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资源,创新产业链相关企业合作模式,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引导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新型氢能产业生态。

  黄波还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消除社会公众“谈氢色变”的心理误区,促进“氢能社会”共识的达成,助力新能源汽车普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