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弹之父、绵阳九院院士于敏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15.01.2015  19:38

     两度获得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的他,名字曾是绝密

    功勋

    谈到获奖时,于老告诉身边的人,“我是代表所有为‘两弹一星’作出贡献的人去领奖。”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朱光亚院士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

    治学

    向于敏请教有“三不”:一是不论时间、场合,随时随地可以提问题;二是不论范围,物理、力学乃至其它相关学科都可以问;三是不论问题大小难易,尽管问,他一样耐心解答。目前,88岁高龄的于敏仍然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以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咨询和建议。 

    他是新中国的“氢弹元勋”,他的名字曾是绝密;他毕业于北大物理系,被公认为难得一遇的人才;他醉心中国哲学,“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他的座右铭。

    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最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这是这一殊荣在连续7年授予两位科学家之后,今年由一人独得。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于敏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曾经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近30年,甚至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这位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最高科技奖得主,有着怎样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他跟四川有着哪些缘分,在同事和学生的眼中是怎样的人?

    国产一号“土专家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北大工学院机电系。1946年,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

    北大期间,于敏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榜首。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国产土专家一号”。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也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 “氢弹元勋

    1961年1月,于敏得到“开展氢弹研究”的通知。时年34岁的于敏面临“转行”。他后来回忆说:“我是毫无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

    氢弹从理论到技术,都要比原子弹复杂得多。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经历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终于实现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 (蒋艳 记者 张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