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直通车】脱贫攻坚民族地区怎么干?两种模式让老师安心扎根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在线记者 吴忧 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袁玥 摄影 喻茂 史云天)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十三五”时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对于脱贫攻坚战,来自四川的全国人大代表都有哪些作战思路?四川民族地区的“六个精准”又如何实现?
正在北京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与全国人大代表、甘孜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益西达瓦一起走进四川在线全国“两会”特别节目——民生直通车,分别从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方面与四川在线网友进行交流。
话题:教育扶贫
家门口任教 让老师安下心、扎下根
四川《2016年全省十项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大事实施方案》提出,民族自治地区全面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也就是从幼儿园、小学、初中直到高中阶段全部免费。林书成代表介绍,目前这项政策已经基本得到落实,今年将全面实施。
在凉山,“一村一幼”计划正在推进,全州3700多个行政村,已经有2091个村建起了学前教育教学点,“争取在今年的秋季学年,把3700多个村,将近5000个教学点全部建起来。”林书成代表说,“要做到‘一村一幼’全面覆盖的话,大概要有1万名教师——硬件设施方面我们办法比较多一点,软件方面,特别是师资招募、组织方面是一个难题,但是目前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林书成
林书成代表介绍,针对“一村一幼”的教师,主要采取了从本地招募的方法,主要招募初中学历以上、能讲好汉语、能够进行双语教育的青年,经过统一组织培训后上岗上课,“招募的教师结构水平还是出乎我们的意料,基本上是一些年轻的专科、本科,还有一些学幼师的,应该说素质都不错。”林书成代表说,“这些人扎根在本地,就住在自己家里,就在自己家门口,就为乡亲们服务,所以也安得下心,也扎得下根。”
“发展总是有阶段性、有渐进性,我们先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让民族地区的孩子们能够享受学前教育,重点解决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语言关,到他们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可以熟练地使用汉语学习,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林书成代表说,“在现阶段,如果采用以往的模式,要求每个教师都有事业编制,逢进必考,考上的大多是外地人,考上的都想调走,扎不下根,留不住。”
教育“互联网+” 寄宿制培养学生好习惯
“我们15万3千平方公里,每个平方公里不到7个人。”益西达瓦代表表示,与凉山州不同,甘孜州地广人稀,因此办学思路有所不同,“这几年我们主要是做优质的集中的寄宿制教育,已经建了57所优质的学校。”益西达瓦代表介绍,“比如理塘县,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之一,它有24个乡镇,我们在县城里办了4所小学,集中了8000多人。”
益西达瓦代表说,通过集中,优秀的老师更能安下心、扎下根,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通过在学校的集体生活,学生不仅学得很好,也能养成很好的生活习惯。”
益西达瓦
在这些学校,远程教育让其共享了更加优秀的教育资源。益西达瓦代表介绍,近几年,甘孜州狠抓远程教育,73%的学校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最早是康定中学与成都七中连在一起,一个康定中学的学生,没有踏出甘孜,就考上了清华大学,这是恢复高考后甘孜本地培养出的第一个清华大学学生。”益西达瓦代表说,去年,四川省远程教育现场会就在甘孜成功召开,今年还将有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的相关会议在甘孜召开,“我们的幼儿园、我们的小学,与成都的实验小学等连起来了,从去年开始的,我们和广州的学校也对接起来。”
益西达瓦代表介绍,目前甘孜州已填补了农牧区公办幼儿园的空白,2010年的时候,农牧区的公办幼儿园只有28所,而且基本上集中在县城,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达到了369所;甘孜州早早地实现了十五年免费教育,“9+3”职业教育计划也实现了全覆盖,“这几项工作推开后,教育均衡发展在甘孜州已经开了很好的头了。我们相信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教育事业只会继续往前推,不会再往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