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套餐”让农民奔向幸福生活

30.12.2013  12:04

幸福究竟是什么?无论答案有多少种,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一定是人们的共识。令人欣慰的是,安徽省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却让这种共识慢慢变成了现实,一套“特色套餐”让全区4万多被征地农民奔向新生活……

 

多年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践行的始终是一条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协调并进、园区发展与居民百姓和谐共融、文化事业与区域建设互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里,善待被征地农民成为一条铁打的规矩。经济腾飞后,该区着眼的是工业如何更好地“反哺”民生。从住房、就业这“两个安置”出发,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尤其是最近出台的供养补助终身发放制等系列政策的跟进,该区使被征地祖居群众在享受合肥市各项社会保障的基础上,还可同时终身享受经济技术开发区特有的供养补助。

 

幸福生活从没有顾虑开始

 

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富有特色的住房安置、就业引导、基本生活“兜底”等一系列关乎民生的项目,都体现了党和政府更加细致的民生关怀,也首先从根本上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住房保障机制铸生活之基。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投入30亿元,建设安置住房建筑总面积190多万平方米,解决了4万余名祖居居民的住房问题。他们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0平方米,超过了合肥市市民人均住房面积。“开发区要与居民共建共享,不能把失地农民、产业工人这些城市新居民排斥在工业化、城市化之外,他们是开发区最大的财富,共同推动开发区城市化的进程。”该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姚卫东说。

 

多重保障“”牢生活之网。70多岁的王立江是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恒社区的祖居民,他现在每个月可以拿到1040元,“这是我和老伴两个人的,一个人520元。”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像王立江一样的老人不在少数,他们的生活有了依靠后,子女们也比过去更加省心。“过去常说‘养儿防老’,如今在这里政府可以为我们‘养老’。”王立江说。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该区从2008年5月1日起,对年满60周岁的男性、年满55周岁的女性每月发放520元的供养补助,使他们在享受合肥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的同时,再享受开发区的供养补助。自愿参保的被征地农民每月可享受180元的社保补贴,此外区财政还按标准给每人每年补贴120元医疗保险。

 

新型就业引导是关键。“没上电脑培训班前,感觉自己就跟文盲似的。”杨俊山参加了该区组织的失地农民免费计算机培训,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一个电脑达人了。征地转户农民失去土地后,靠什么谋生?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解决这个问题:对18岁到40周岁的青壮年人员进行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每个人1000元的培训费由管委会埋单。从1997年至今,该区已经培训青壮年人员3万多人次,推荐近2万人成功就业,既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为园区企业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对50岁以上的男子、45岁以上的妇女,该区还提供环卫、物业等大量公益性岗位。

 

幸福感因归属感而实在

 

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只是第一步,而有了归属感,幸福感才愈发显得实在。近年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争做经济发展“领头羊”和工业经济领跑者的同时,还争当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探索者。早在1998年,该区就开始着力打造“大社区生活圈”。2004年,该区在依法、合理处置村级集体资产的基础上,撤掉了原来的村,成立了5大社区和22个居民委员会,并按照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的原则管理城市,精简机构,压缩事务,突出服务,让广大居民有了归属感。

 

与此同时,该区建立并运行党组织、居委会、工作站“三位一体”的基层管理服务模式,既有利于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又将原先纷繁的行政性事务从居委会剥离,改由工作站全部承担。这样,基层管理服务在“议事”和“行事”上,既实现了分离,又实现了并行。而每个工作站增设的专职网格员,又破解了原先居委会人手少忙于行政疏于自治的困境,网格员们既是工作站的信息收集员,也是居委会社情民意的传递员和居民自治的接力员。

 

幸福指数因融入而升级

 

近日,一台价值1.45万元的钢琴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芙蓉社区老年大学安装完毕。在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添置钢琴,这在合肥市尚属首家。教室里增加了这个“大家伙”,让这些奶奶级学员们兴奋不已,能在钢琴声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学员们练唱的劲头可大了。

 

近年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实施文化凝区战略,真正让人民群众由文化而获得精神寄托,因文化而自觉融入,并找到自我价值的最终归宿,进而从更高的思想层面提升幸福指数。目前,该区共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5处,社区文化活动广场21个,各类文体协会50家,社区晨晚练点20个,积极完善社区的文化设施。每隔一年,该区都会举办一届大型的社区文化节,专门为失地农民搭建思想、文化交流的平台,如今已成功举办三届,参与人数超过30万人,成为全区失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盛宴”。近年来,全区群众性文化发展迅猛,近百支优秀文化团队先后成立,极大地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带动了更多人转变观念,告别旧习,走向新生活。

 

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充实了,该区失地农民参与、融入区域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也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热衷于城市志愿服务。据统计,该区由失地农民组成的专业志愿者队伍已多达50多支,1万余人。(记者 杨丹丹 通讯员 李长龙 魏华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