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在我校成立

27.11.2013  17:02
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在我校成立 -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来源: www.scude.cc
        11月25日下午,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仪式在我校望江校区明德楼401会议室隆重举行。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领导小组组长、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教授、领导小组副组长项楚教授、曹顺庆教授和姚乐野教授分别主持了中心成立仪式、中心理事会预备会、学术委员会和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嘉宾有内蒙古大学齐木得道尔吉副校长、西南民族大学曾明副校长和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李正元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汤晓青、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蔡华、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龚鹏程、北京大学世界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杨煦生、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民族学学院院长丁宏、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纳日碧力戈、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彭兆荣等。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到会祝贺并对中心的成立表示支持。参加仪式和学术研讨会的还有来自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以及国内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我校相关部门负责人。
       
          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由四川大学经过近一年的论证和筹备而确立,中心旨在协同国内外各相关学科的创新力量,整合创新资源,推荐机构体制改革与高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解决在国际国内社会形势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华多民族团结与凝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心由四川大学牵头,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文化部、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相关机构和院所核心协同,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重庆文理学院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等机构和部门主要参与。目前参与中心协同的重要机构跨越了国内主要的民族地区(内蒙、新疆、西北和西南),知名学者来自众多民族(包括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回族、苗族、彝族、裕固族等),此外还包括了海外人类学、民族学以及文化遗产研究等领域的著名学者数十名。中心的目标是面对社会紧迫问题、响应国家现实急需,力争做到“四好”,即:创建一个好的机制、汇聚一群好的人才、培育一种好的氛围,最终提交一批好的成果,通过源远流长的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增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凝聚、提升两岸四地的文化交往、扩展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继而为在国际舞台上增强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和竞争力做出贡献。
       
         成立仪式上,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教授发表致辞。他首先代表学校向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向长期以来对学校建设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的领导、专家表示感谢。他说,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提议提出后,四川大学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培育。在培育过程中,学校特别强调协同创新中心要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决策咨询、机制创新五个方面实现突破。罗中枢常务副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全世界华人同根同脉,中华多民族文化研究意义重大,希望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能够扫除发展障碍弊端,实现长足发展,成为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文化研究中心,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通力合作,以问题为导向,积极为中心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
       
          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我校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简要介绍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基本情况。他说,中心成立后,将力争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机制创新平台,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在国际领域的文化话语权做出贡献。
       
          出席成立大会的各高校领导和专家对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们说,在我国和世界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意义重大、任务紧迫、中心的立意和构架体现了国家急需与强强联合的特点,突出了跨地区、跨学科及多民族专家汇聚整合的优势,只要机制完善、协同到位,相信该中心无疑将为我国多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凝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将成为进一步推动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随后举行的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会议上,协同中心主任项楚教授就学术委员会的架构和功能,中心内部的成员如何协调合作等方面发表主题讲话,与会的专家、学者对协同中心研究定位、平台设置、发展方向和工作计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转发自川大新闻网)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