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好民族工作同心圆 助推彝乡脱贫奔小康

24.08.2017  23:44

 

屏山县是少数民族待遇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有屏边、清平两个彝族乡以及5个民族杂居乡镇。全县生活着彝、苗等20余个少数民族共10883人(95%以上为彝族),其中少数民族贫困户家庭565户,贫困人口2701人。少数民族地区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更是扶贫攻坚的难中之难,扶贫开发任务艰巨。保障民族地区脱贫奔康,是脱贫攻坚义不容辞的责任,屏山县着力画好民族工作同心圆,构建清平彝族乡、屏边彝族乡两大民族团结示范点,推动民族地区脱贫奔康协调发展新篇章。

一、选好“三员”,破解语言障碍,以“双语”有效传播扶贫新政策

为让少数民族贫困群众既享受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福利,又清楚明白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屏山县着力在选好政策宣传员、信息传播员、工作联络员上下功夫,有效解决语言障碍难题。 一是 在民族乡及民族乡的村、学校、医院等选拨一批政治素质高、语言表达强、熟悉民族、扶贫工作的“双语” 宣传员; 二是 在彝促会、彝族老协会等民间团体培养一批讲政治、有担当、号召力强的“双语” 联络员; 三是 将全县38名彝族干部全部下派到彝族村组,对口帮扶贫困少数民族家庭。同时,在彝族村组培养一批思想素质好、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双语”义务工作员加入扶贫队伍。充分利用民族语言宣传国家大政方针、扶贫新政策,反映少数民族群众意见和呼声,发现矛盾,健康调解,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牢固树立民族团结大局面,助推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二、抓好“整合”,解决安居问题,以民族特色风貌展现彝乡新家园

2014年—2016年间,集中时间、集中资源、集中力量,结合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政策,整合省市县涉农资金、债券等千万元资金,通过建设“彝家新寨”、设施危房改造、“三建三改”等措施,有效解决周边村落高寒山区、深度贫困地区彝族同胞的住房问题,改善彝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资源整合带动一条线。 屏边彝族乡通过屏边村“彝家印象”聚居点建设、青龙村整村推进以及“彝家新寨”住房改造、街基村易地扶贫搬迁和公路硬化等项目的设施,将资源整合带动一条线,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最急需的住房与交通问题,受益群众4849人; 二是实施“危改建改 优化人居环境。 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彝家新寨建设相结合,实施危房改造、“三建三改”“风貌改造”等项目,提升人居环境。脱贫攻坚以来,实施危房改造164户、新建房96户、“三建三改”321户,为彝家新寨散居户开展风貌改造42户。同时,投入36.5万元对非贫困村73户贫困群众开展了人居环境改善; 三是建设“彝家新寨 展现民族特色。 清平彝族乡整合资金1892.5万元,设施烂田村“彝家新寨”建设,新建房屋44户,安置人口220余人,建筑面积5100余平米,新寨内建设有6+1活动中心415平米,广场3000平米。建设与改造充分尊重并展示少数民族建筑风格,将扶贫攻坚与展现彝族特色相结合。以彝族传统居住风格为核心设计,装饰牛角及彝族图腾,“红黄黑”的整体配色彰显出彝族热情、庄重、光明的民族文化。

三、夯实“基础”,开劈发展渠道,以拓宽“致富路”带动发展新路径

少数民族群众主要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海拔高,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缓慢。自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以来,针对彝乡现状,屏山县以“一路、二水、三产业”的思路有序开拓发展新路径。 一是狠抓基础实施建设,夯实致富基础。 2014年至今,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00余万元,用于通村公路、产业路、园区路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切实解决彝乡基础设施薄弱问题。目前,两彝族乡新建公路205公里,已硬化112公里,17个村全部通上了水泥路;新建饮水池2150立方米,铺设饮水管道37.5公里,维修水渠、水池35余处,切实决全乡灌溉用水和人畜饮水问题; 二是因地制宜编制规划,加大资金投入。 根据彝乡实际和农户自身情况,因地制宜的编制整村推进、种养殖项目,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增收等发展规划。加大对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2014年至今,向清平、屏边两个彝族乡注入产业扶贫发展资金、专合社养殖股权量化资金1000余万元,向827户贫困户发放产业发展补助金165.4万元; 三是拓宽发展新途径,从“救济 向自主创业引导。 大力推进“养殖、茶林、劳务输转”三大产业开发,推动扶贫工作由救济“输血型”向创业“造血型”转变。采取“专合社+大户+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群众发展彝家黑猪、黑山羊、肉牛等生态养殖。目前,两彝族乡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3个,积极开拓彝乡特色农、牧产业。如,屏边乡结合富硒土壤及小凉山余脉的地理、气候优势,加大发展茶叶种植面积达万亩,年产茶叶800 吨。同时,大力开展劳务输出,通过建立党员传、帮、带机制,进行技能培训等方式,已转移农村劳动力达4231人。

四、传承文化,形成扶贫合力,以民族彝乡庆活动彰显扶贫新成果

打破传统“单打一”的方式,克服孤立的就扶贫论扶贫、就扶贫抓扶贫的观念和作法,以全新的姿态展现扶贫新成果,凝聚全社会力量,努力形成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合力。 一是依托“两节 ,彰显扶贫成果。 依托彝族“火把节”、“彝族新年”两大民族节日活动,大力举办摔跤、选美、火把狂欢等传统彝族活动,丰富民族文化生活。同时,采取制专栏、拉横幅、LED、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大力宣传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增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节庆、经济发展与扶贫工作的良性互动,彰显扶贫成果; 二是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推出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旅游服务项目,打造清屏“彝家新寨”、屏边 “彝家印象”等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感受山区清新空气的同时见证彝乡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推出坨坨肉、彝胞鸡、泡水酒、荞麦粑等彝族特色美食,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品尝彝乡美食; 三是组建彝族文艺团,创作彝家好作品。 积极发挥彝族文艺团作用,倾力打造彝乡文艺作品,打造编排《党的政策就是好》、《群众生活大变样》、《民族团结谱新篇》等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进行演出,引发干部群众情感共鸣,激发干部群众热情,倾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