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帮扶工程——加大扶持力度 让民族地区同步发展

03.07.2014  06:00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支持帮助民族地区与全市发展同步,不让一个民族乡村“掉队”。这既是由经济发展“短板理论”所决定的,也是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近期出台的全市2014年“十大民生工程”实施方案中,市委、市政府把民族地区帮扶工程作为重要内容,围绕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等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并制订了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等,让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市发展实现同步。

改善条件

破解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难题

方案明确提出,今年全市计划投入资金1000万元,其中争取中央和省级补助650万元,市级安排财政投入350万元,实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帮扶项目20个,支持民族地区发展。

市民宗局局长王久华告诉记者,今年全市将在北川、平武两县实施20个帮扶项目,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其中一大重点就是通过实施“四小工程”(小桥、小水、水路、水能源),拾遗补缺,帮扶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重点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急需解决的“断头路”、“断头桥”、“安全饮水”等问题,切实破解民族地区群众行路、过桥、吃水、洗澡等生产生活难题。

为落实帮扶举措,增强帮扶实效,今年市民宗局将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建立民生工程台账,对民族地区帮扶工程实行动态管理,并建立完善少数民族帮扶工程督查督办、联席会议、项目管理和绩效评估机制,确保各项扶持措施落实到实处。

发展产业

提升民族地区持续发展能力

输血”只能解决一时之苦,“造血”方能破解长远之困。在实施帮扶工程中,我市既注重解决民族地区群众的眼前困难,又注重从长远着手,加强产业培育,努力提升民族地区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

近年来,我市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气候因素和地形条件,通过项目和资金帮扶,建立并做大优质高山茶叶、特色水果、高山蔬菜、特色中药材、魔芋种植、土鸡放养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千方百计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帮助民族地区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持续增收水平。“今年,我市将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注重民族项目资金投向和使用效益,引导民族地区农户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的经济作物。”市民宗局民族科科长杨飞告诉记者,除了支持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和传统手工业外,今年市民宗局将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立足北川、平武等民族地区产业基础,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大力支持特色经济种植、养殖业发展,让民族地区群众经济收入有明显增加。

保护文化

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我市把文化保护作为民族地区帮扶工程的重要内容,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今年实施的民族地区帮扶工程中,我市重点围绕平武白马藏族文化、北川羌族文化、羌族沙朗舞等传统优秀民族文化,进一步挖掘整理,并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

市民宗局通过深入调研座谈,精心筛选、包装、申报省级民族项目46个。目前,省上已下达我市民族项目18个、资金580万元,其中包括“四川省三州开发资金四小工程项目”、“四川省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项目”、“四川省散杂居地区发展资金”、“四川省民族工作机动金项目”等。“去年我市共争取到了1010万元民族地区发展帮扶项目资金,今年帮扶项目资金有望比去年增加”。杨飞告诉记者说,“在项目扶持上,我们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求资金跟着项目走,以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急需解决的难题为重点;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努力调动社会资金参与,让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发挥效益”。 (本报记者 魏星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