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召开加快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座谈会

25.06.2014  13:48
  6月20日,由四川省民宗委、省县域经济学会、凉山州联合主办的四川省加快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座谈会在凉山州西昌市举行。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省县域经济学会顾问、原副省长李成云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府参事、省县域经济学会会长张成明作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报告。凉山州委副书记、州政府常务副州长滕中平致辞。省民宗委副主任甘映平主持会议。
会议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我省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研究和探索四川省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和路径,大力助推民族地区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目标;交流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学习考察凉山州发展典型。
  参加座谈会的有相关市州分管领导,四川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和16个民族待遇县(区)的领导,省级有关部门领导和相关专家,省县域经济学会驻各市(州)联络处主任,九三学社省委直属工委有关领导,三个民族自治州的民委主任,共计约100人。
  近年来,我省民族地区坚持把国家支持、发达地区支援同自身努力结合起来,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奋发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经济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不断改变,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13年,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实现生产总值1742.57亿元,增长10.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64.69亿元,增长6.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844元,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3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66.41亿元,增长11.1%。全省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增长幅度、农牧民人平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农牧民人平纯收入分别增长17.9%、17.7%、14.6%,远远高于全省的12.8%。。
  会议指出,我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共有67个县,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62%以上,经济总量占县域的12%以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既是我省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省委“三大战略”的重要载体。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全省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对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地区和城乡发展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强调,四川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利、旅游、生物等资源,但由于缺乏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因素,当地县域经济发展整体相对缓慢。目前,四川民族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有五个比较成功的模式,分别为依托水电和矿产资源发展工业经济模式、依托农牧业资源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模式、依托生态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模式、依托生物资源和民族医药文化发展民族药业模式、结合灾区重建实现产业升级模式。要准确把握当地发展现状,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信心;要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大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要切实做好县域专项发展规划,指导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学会作用,助推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要坚持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并重,实现绿色发展;引导产业集中和优化人口并重,实现集聚发展;大力引智引资与推动创业并重,实现提升发展;注重特色品牌建设与走出去并重,实现开放发展。
  座谈会上,西昌市、兴文县、红原县、康定县、会东县作了交流发言。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教授、博导李锦就“如何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放在全国和全省的发展战略中来考虑”发表了演讲。
  今年10月,《四川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指南》将编制完成。该《指南》将对帮助指导民族地区发展县域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