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卫生十年行动计划发展历程

20.03.2014  20:35
  人民网成都3月19日电 2011年6月,四川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新初任组长,副省长陈文华任副组长, 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生厅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卫生厅。同时,省卫生厅组织召开了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启动会,介绍了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相关内容,安排部署行动计划具体实施相关工作。从2011年起,除十年行动计划新增2亿元资金外,每年安排中央资金、省财政资金、国际资金等约20亿元用于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2013年2月,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卫生工作,四川省卫生厅专门设立民族卫生处,负责组织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施三年来,“三大行动,六项重点工作”全面落实,民族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大行动
  一、基础设施建设。
  累计落实中央和省财政资金近19.19亿元,实施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医疗机构项目4315个;县级卫生监督、农村急救中心、重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机构项目131个,为州医院、县医院、妇幼保健院、村卫生室等医疗机构配置设备3000余台(件)。目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与内地差距明显缩小,民族医疗卫生体系初具规模。
  二、队伍建设。
  实施卫生人才引进项目,2011年以来,累计为民族地区招聘执业(助理)医师309人,公共卫生人员240人,乡村医生900人,“阳光天使”计划医学大学生900人,“三支一扶”天使计划医学大学生143人,一定程度缓解了民族地区医务人员不足、群众看病难问题。
  累计援助民族地区卫生干部110名,培训州县卫生行政部门中层以上干部360人,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210人,乡镇卫生院院长720人,提升了民族地区卫生管理干部队伍综合管理能力。
  累计选派30名具有发展潜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内地三甲医院进行重点培养,为民族地区州、县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60个专科团队(即180卫生技术骨干)、藏医技术骨干120名,对12000余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岗位能力培训,培训1483名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提升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及科研水平。
  实施民族地区定向医学生(专科)免费培养、三州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专科学历教育免费培养等项目,累计招收4914名学生。
  三、疾病防控。
  2012年起,连续3年在阿坝、甘孜、凉山三州开展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目前已完成2年的强化免疫任务,经评估,2013年阿坝、甘孜、凉山三州脊灰疫苗接种率分别达到99.22%、93.80%、100%,麻疹疫苗接种率分别达到99.17%、91.53%、98.76%。
  2012年,安排资金4440万元,2013年安排中央、省财政、中默项目共5000余万元重点支持凉山艾滋病防治。完成包虫病人群筛查59.8万人,累计治疗26713例病人。
  2011、2012年,对阿坝、甘孜州35个县130个乡(镇)285个村11571名7-12岁儿童进行了大骨节病临床检查和右手X线拍片,281个村儿童病情均达到消除水平。2011-2012年,在阿坝州、甘孜州和凉山州的18个病区县对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累计治疗83481人次(2011年41734人,2012年41747人),平均有效率达70%以上。
  提高民族地区31个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项目,累计派出521名专家到受援方开展了总计598个月的蹲点指导工作,救治危重患者1249人,培训受援县妇幼卫生技术人员11766人次。派出252名妇幼保健、疾控、监督人员到民族地区进行为期一年的对口支援。实施重大妇幼卫生专项,共补助230534名住院分娩农村孕产妇,为226501名民族地区农村生育妇女补服叶酸,完成民族地区2773人宫颈癌检查。
  六项重点
  一、新农合。不断提高最高支付限额、住院报销比例、门诊报销水平,2011年启动提高妇女“两癌”等8类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2013年开展提高肺癌等20种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工作。强化医疗机构费用监管。
  二、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4月起,全省民族地区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到2011年底村卫生室全覆盖。民族地区可由州人民政府配备适合当地群众需要的民族药,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2012年投入资金700万元,为民族地区所有乡镇卫生院采购配备基本药物上网采购专用电脑、药品条码扫描枪等终端设施。实施2012年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疫苗)电子监管系统建设项目。分别在甘孜、阿坝举办了“藏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会”,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150余名。
  三、医疗服务能力。投入资金12182.6万元启动多个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2个(阿坝、甘孜)州级数据中心、2个县(市)级数据中心,为全省636个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中心医院)采购和配置信息化应用终端,凉山州人民医院和民族地区32个县医院分别与省人民医院或华西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安排45个三级医院对口支援民族地区2个州医院、60个县级医院,126家内地二甲医院对口支援民族地区296个中心卫生院,27家三级中医医院对口支援民族地区46家中(藏)医医院。累计派出医务人员1.03万人次到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指导民族地区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组织流动医院和巡回医疗队下乡入户为民族地区群众提供诊疗服务,活动累计派出医务人员2.29万人次,受惠群众147万人次。
  四、卫生应急能力。甘孜、阿坝、凉山州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指挥系统正在建设中,指导甘孜、阿坝、凉山州参与全省卫生应急大练兵,大比武,参与全省5.12大演练活动。召开四川省鼠疫防控工作现场会。
  五、卫生监督工作。招聘专(兼)职卫生协管人员2567人,在民族地区全面推行卫生协管监督模式。组织对全省民族地区市(州)、县(区)两级卫生监督人员755人进行培训。2013年,民族地区派出卫生监督人员131234人次,监督户数49952,民族地区的监督合格率从2012年的95.76%增长到2013年的96.18%,其中三州的监督合格率从97.1%增加到97.39%。
  六、民族医药。安排14所市县级中藏医院基建项目,目前已开工9所,主体已完工6所,开展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中医藏科室标准化建设。举办四川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专题培训班,培训人员44人。组织全省27所三级中医医院对口指导54所民族地区中藏医医院。完成15部民族医药文献的编撰工作,调查整理出民族适宜诊疗技术79个,组织开展“藏药院内制剂二次开发”项目8项,甘孜、阿坝各4项。初步建立了《四川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