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卫生事业发展 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筑起健康大坝
2013年12月14日,甘孜州得荣县白松乡日当村71岁的仁真老人和老伴札西央宗起了个大早,不到8点他们就和儿子一道出发赶往了白松乡卫生院做体检。和其他村民一道,仁真一家进行了采血、验尿、B超、心电图、内外科、五官科……从11月30日起,成都市三医院等6家医院派出专家,对得荣县2万多农牧民进行了免费体检。从来没有这么详细进行体检的老人动情地说,真没想到会那么多专家专门来到高原为我们体检,感谢政府对我们少数民族的关怀。
2011年,《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出台,这个对民族卫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文件,勾画出民族卫生发展的蓝图。政策重点倾斜、财政加大投入、内地全力帮扶……众多的举措让我省民族卫生得到快速发展。仅去年,全省用于少数民族地区卫生队伍建设、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强化和卫生发展重点的项目达57个,投入资金33亿元。作为群众医疗保障的新农合参合率达98.75%,住院实际报销比为64.4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5个百分点。现在,一座座崭新的医院耸立在高原,一批批内地的专家走进了山寨,一项项惠民的举措遍及乡村,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正享受着越来越优质、越来越低价、越来越便捷的医疗服务。
去年10月17日,在阿坝州九寨沟县人民医院放射科里,放射科主任罗强正通过刚刚建设完成的信息化平台系统,将患者泽吉札西的X光胸片完整地保存在电脑里,并同步清晰地传到门诊医生的电脑上。就在不久前,阿坝州已有8家县医院与这里一样,建成了医院的信息化系统平台。阿坝州卫生局局长王树云说,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得以提升。
为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近年来我省大力投入资金和人力,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起功能齐备、服务到位的医疗机构。去年,就投入6亿元用于1957个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周转房建设等医疗机构项目,36个农村急救中心、重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机构项目,并为47个州、县妇幼保健院配置设备,为5个高海拔县医院、村卫生室等医疗机构配置必要的医疗设备。
同时,还为70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中心医院)采购巡回医疗车辆、必须的医疗设备和配置信息化应用终端,并相继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县医院能力建设”、“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有力地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体系建设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通过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一个现实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服务能力与内地的差距,正一步步在缩小,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也具有了同样的医疗服务。
人才队伍建设瓶颈正一个个被打破
从去年8月起,省疾控中心健教所的汤大俊又有了一个新的岗位,到凉山州去挂职做卫生干部。作为我省第二批百名卫生干部援助少数民族地区的成员,汤大俊将和其他99名来自内地的医疗专家、卫生管理干部一道,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能力为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服务。
人才是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短板。为此,省卫生厅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增加卫生人才总量,解决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优化结构配置,解决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提升整体素质,解决医疗卫生服务优质化;创新卫生人才政策,解决卫生人才队伍不稳的问题。根据实际,按高于内地30%的标准设置乡镇卫生人员;实施“开放式”选人工程和“就业促进”工程,增加少数民族卫生人员总量;实施“菜单式”培训工程和“帮扶式”引智工程,提升卫生人员能力。
去年,我省已为少数民族地区招聘执业(助理)医师60人、公共卫生人员60人、乡村医生300人,通过“阳光天使”计划,招聘医学毕业生300名。已培训卫生管理人员、医师、护士4000余人次,村卫生室人员8300余人次。定向学历提升教育招生1342人,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招生430人,完成藏区319名10级“9+3”学生通过妇幼保健员(五级)培训认证。还组织少数民族地区全科医生培训,使甘孜、阿坝两州全科医生培养实现零的突破。
对口帮扶也是我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每个县级医疗机构都有内地的二甲以上医疗机构对口支援,派出的专家们既能为当地群众解决疑难杂症,又能在当地开设培训班,开展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目前,内地医院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州、县医院已实现全覆盖,并在全国率先实现疾控、执法、妇幼等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帮扶全覆盖。去年,全省共下派5579人次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下派人员诊治基层病人28.58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68.12%,开展示范手术798台次,新技术新项目106项。巡回医疗共下派医务人员4020人次,诊治农牧民10.99万人次。
公共卫生建设健康正一项项得到保障
生活在松潘县牧场村的村民夏刚如今已不再为大骨节病而担忧了,他的父母都患有大骨节病。但现在,政府通过易地搬迁安置,让夏刚一家生活在新修的房子里,一家6口用上了干净水、吃上了国家专门换的粮,每月还有医生来给他父母看病。
地方病曾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最大的担忧,为逐步消除地方病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威胁,国家投入巨资用于防控。阿坝州大骨节病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大骨节病区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致病危险因素基本消除,病人得到及时救治,连续两年未发现新发儿童患者。包虫病的防治也见成效,仅去年就下达省财政经费2400万元用于开展包虫病防治工作,当年就完成人群筛查59.8万人,治疗病人数12993人,手术病人数194例。
此外,在公共卫生事业上,去年我省少数民族地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30元,其中藏区达到35元。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5.44%,位居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之首。在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开展的麻疹和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经评估,三州脊灰疫苗接种率均超过了93.80%,麻疹疫苗接种率分别达到91.53%以上。
实施的“提高民族地区31个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项目”,通过专家驻县、培训指导、人才培养、设备资金帮扶等工作,帮助31个县提升妇幼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去年少数民族地区共补助61850名住院分娩农村孕产妇,分别对49222和8831名妇女进行了宫颈癌筛查和乳腺癌检查。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80.64%,较去年同期提高6.48%;孕产妇死亡率降至63.17/10万,较去年同期降低17.92%;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14.95‰、18.90‰,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8.90%、10.30%。
为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医药得到传承与发展,完成了15部少数民族医药文献相关丛书审编工作,整理出少数民族适宜诊疗技术100项,其中对20项少数民族医药适宜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推广。还开展了“藏药吉尼德协胶囊防治糖尿病的医院制剂研究”、“甘孜州藏药院内制剂蒂达仁巴二次开发”等4个项目的藏药院内制剂开发,在阿坝州藏医医院建立了国家级名医传承工作室。通过大力的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医药这朵文化的奇葩在高原绽放,为群众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