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举行上半年民政重点工作进展新闻发布会

25.07.2014  13:04

   民政部在2014年7月25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媒体通报了今年上半年民政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和今年以来的灾情及救灾工作,介绍了“中华慈善奖”评选办法改革和民政部畅通慈善救助信息渠道等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以下是会议的文字实录。

   张卫星: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大家知道,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2014年中办发21号文件《关于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机制的意见》、2013年国办发100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 回应社会关切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都明确提出,国务院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例行新闻发布制度、推进信息发布常态化和规范化。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系列决策部署,加强民政新闻宣传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民政部在已有各项新闻发布制度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民政部新闻发布工作规程》,已经2014年第9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从7月1日起正式施行。《民政部新闻发布工作规程》确立了主题新闻发布、例行新闻发布、应急新闻发布和日常新闻发布相结合的新闻发布制度。

   张卫星: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了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詹成付先生,请他介绍“中华慈善奖”评选办法改革和民政部畅通慈善救助信息渠道等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们的提问。

  首先,我就今年上半年民政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和今年以来的灾情及救灾工作,向媒体的朋友们作一简要通报。今年以来,民政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化民政改革,强化制度建设,着力抓好年初部署的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全面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政策、增强社区自治服务功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深入推动殡葬改革等8项重点工作落实,取得了明显进展。

  配合国务院做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即将下发《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部署最低生活保障绩效评价工作,组织开展“救急难”工作试点和“人情保”、“错保”专项整治,健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2014年中央财政分别安排城市、农村低保补助资金518.88亿元、58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15.1%。二季度全国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391.9元,月人均支出水平262.6元,同比增长11.34%、10.71%。农村低保年人均保障标准2590.4元,年人均补助水平1423.4元,同比增长14.4%、13.05%。

  协调制定了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推进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强化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提高养老服务标准化信息化水平等政策措施,开展了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养老服务信息惠民项目试点、远程医疗服务试点、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等6项试点,推动解决养老服务融资难、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难、养老机构税费减免难等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截至6月底,各类养老机构达到3.7万多家;养老床位509.8万张,同比增长18.22%;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5.2张,同比增长13.26%。

   张卫星:

  稳妥实施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部本级制定实施了过渡期社会组织登记工作方案。明确将民办非企业单位列为享受重点群体创业就业优惠政策的主体之一,推动解决高校毕业生到社会组织就业面临的落户和职称评定问题。实施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260多万群众从中受益。截至6月底,全国共登记社会组织56.1万个,社会组织总量同比增长10.87%。

  制定了改进退役士兵教育培训、扶持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对于自主就业退役士兵,明确了一次性经济补助标准,并对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承训机构的考核监督等做出明确规定;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校企合作,为参训退役士兵提供就业创业的快捷通道,有效提高了有意愿参加培训的退役士兵的参训率和参加教育培训后的就业率。

  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意见》,加强慈善超市创建,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网络,推动捐赠的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截至6月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2.5万个,民政部门直接接受社会捐款20.5亿元,305.9万人次困难群众受益。

  启动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和第二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截至6月底,全国共建立各类社区服务机构27.4万个,覆盖率达到40.2%,同比增长8.89%。开展了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专项督查,进一步规范了民政管理服务。

   张卫星:

  下面,我通报一下今年以来的灾情及救灾工作。据民政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2亿人次受灾,533人死亡,97人失踪,371.9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91.8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21.3万间房屋倒塌,168.7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2331.2千公顷,其中绝收1443.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75.6亿元。

  针对各地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先后启动15次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14个工作组赶赴灾区,协助开展救灾工作。商财政部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19.68亿元,调拨救灾帐篷3.8万顶、棉衣被5.7万床(件)、折叠床2.5万张等中央救灾储备物资,帮助灾区做好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工作。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处于主汛期,抗灾救灾任务繁重。民政部将继续全力以赴,密切关注各地灾害风险和灾情发展,视情及时启动救灾预警响应和救灾应急响应,及时商财政部门安排中央救灾资金,调拨中央救灾储备物资,帮助灾区受灾群众做好紧急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倒损住房恢复重建以及冬春救助等工作。

  有关情况我就通报到这里。下面进入本次发布会议题。首先请詹成付司长介绍新修订的“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办法等有关情况。

   詹成付: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下面,按照本次发布会的要求,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近期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两项新工作。一是关于民政部颁布的新修改的《“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办法》。

  “中华慈善奖”是我国政府在慈善领域设立的最高奖项,是党和政府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对社会各界慈心善举的有效激励,也是弘扬慈善文化的重要载体。胡锦涛、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接见过“中华慈善奖”获奖者代表,并发表过重要讲话。截止到2013年,“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已连续举办8届,共表彰了261名个人、96家机构、127个慈善项目、248家内资企业和119家外资企业,并授予李嘉诚、邵逸夫等人“中华慈善奖终身成就奖”。应该说,“中华慈善奖”的设立及评选表彰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中国慈善领域的标志性事件,有力促进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

  为进一步做好“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工作,确保评选表彰活动公开、公平、公正,鼓励更多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支持、参与慈善事业,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和《民政部表彰奖励工作规定》,民政部在总结前8届“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近期修订完善了《“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办法》,从9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詹成付:

  一是调整了评奖周期和表彰名额,提高了“中华慈善奖”的门槛。新的《办法》将评奖周期由过去的一年一次改为两年一次,同时将表彰名额由近些年的每届100个减少至每届不超过50个,表彰名额大幅度缩减。

  二是调整了奖项设置,增强了“中华慈善奖”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新的《办法》不再设置固定的奖项,而是规定每届评选活动举行时,结合当时的政府宏观工作部署、社会各界具体需求和慈善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来确定,以充分体现创新性、灵活性和时代性。

  三是调整了工作机构,增强了“中华慈善奖”的科学性。根据新的《办法》,民政部将邀请各方面热心慈善事业的代表人物共100人,组成“中华慈善奖”评委库。每届的“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举行时,民政部将采取制定评委加随即抽取评委的方式组成评委会,负责评选工作。但评委个人或其所代表的机构如参加评选,则要实行“回避”制度。

  四是规范了评选程序,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慈善奖”的公正性。新《办法》总结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正式确定了申报——推荐——提名——投票——拟表彰名单——公示——确认名单——公开表彰等8个环节组成的评选过程,环环相扣,既有评委会的独立评选和集体研究,又有社会公众的投票参与和直接监督,既有我们民政部门的审核把关,又有工商、税务、公安等相关单位和部门的联合把关,从程序上确保了“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工作的公正性。

  詹成付:

  五是设计了省级民政部门参与途径,增强了“中华慈善奖”的带动作用。新的《办法》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赋予了明确的工作职责,有利于调动全国各地民政部门的积极性,实现地方慈善奖与“中华慈善奖”之间的奖项衔接,提高地方慈善奖的权威性,带动地方慈善事业的发展。

  六是突出了社会参与,增强了“中华慈善奖”的传播效果。设立“中华慈善奖”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传播慈善理念、吸引公众更踊跃地投身慈善事业,因此,新的《办法》设计了多项突出社会参与的条款,比如在评选过程中与富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开展全程合作,委托行业性慈善组织负责具体工作事务,对入选名单开展网络投票等等,这都是社会参与的具体体现。

  七是设计了终身荣誉称号,增强了“中华慈善奖”的含金量。针对一些积极投身慈善事业的爱心人士多次荣获“中华慈善奖”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对他们进行褒奖和激励,也为了衔接国家正在研究出台的国家荣誉制度,新的《办法》规定,累计10年或今后连续5届获得“中华慈善奖”的个人,可授予“中华慈善家”荣誉称号,作为终身荣誉,此后可不再参评“中华慈善奖”;而参评企业、机构和项目则不受时间和届次的限制。

  八是设置了提名奖,增强了“中华慈善奖”的激励作用。新《办法》规定,凡是在评选过程中入选了提名名单,并且公示后社会无异议,但最终没能获评“中华慈善奖”的参选者,可以获得提名奖。

  九是建立了惩罚机制和奖项撤销机制,增强了“中华慈善奖”的约束性。新的《办法》规定,被推荐或自荐参加“中华慈善奖”评选的个人、企业、机构或项目,填报评审材料或者在网络投票中弄虚作假的,一经核实,6年内不得再行申报。获奖者出现严重违法违纪行为或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要对其已获奖项予以撤销。

   詹成付:

  我还要向大家补充说明的是,《“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办法》的修订工作,是从去年我们举办第八届“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后启动的。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记者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大家帮助我们大力宣传修订工作,征集到了大量来自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在座的多位记者朋友还参加了一些我们的座谈会,当面向我们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在此,我要向大家表示郑重的感谢。

  接下来,我要向大家发布的第二项工作,是关于民政部牵头编撰的《2014慈典——慈善救助信息实用手册》。

  信息不对称是多年来困扰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一方面,对于许多遭遇困难的社会公众而言,他们不知道除了政府救助之外,还有哪些慈善资源、慈善项目可以帮助自己;一方面,对于很多慈善组织而言,他们拥有资金、人力和项目,由于信息不对称,却难以发现和锁定要帮助的对象。这也是我在上周五第三届慈展会新闻发布会上曾经提到的,当前存在慈善资源对接分散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编辑《2014慈典——慈善救助信息实用手册》就是我们做的多种努力中的一种。

   詹成付:

  这本《慈典》是由民政系统发起,公益媒体承办,慈善组织团结协作、聚智聚力的成果。去年年底,我们以民政部办公厅名义下发了《关于广泛开展慈善项目信息征集工作的通知》,请全国各地的民政部门发动慈善组织踊跃上报慈善项目。同时,我们确定了遴选项目的三个标准:一是项目以扶贫济困为重点;二是举办项目的组织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具有法人身份的慈善组织;三是项目在2014年内仍然运行。按照这三条标准,在各地上报的数千个项目中,我们最终遴选了近2000个优秀项目,编辑了这本《慈典》。[07-25 10:20]

  《慈典》中的项目,囊括了生活救助、灾害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等多个领域,服务于老人、儿童、残疾人、妇女、进城务工人员等多个群体。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环球慈善》杂志社的同志们,他们耐心、细致地对各地所上报的海量信息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归类、确认、编辑、校对、印刷以及发放。今天《环球慈善》杂志社的吕惠民社长也来到了现场,让我们用掌声向他表示感谢。同时,我们也要感谢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全国工商联、中国慈善联合会等单位和组织,以及在慈善项目征集过程中帮助我们大力宣传的各家媒体。《慈典》是一本免费供社会公众使用的手册,是大家的共同努力,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去年年底,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为发挥慈善事业的社会功能开辟了巨大的空间。编辑《慈典》,也是我们落实《办法》的一项实际行动。当这本《慈典》付梓之时,李立国部长为之提笔作序。在此,我就引用序言中的话来结束今天的发布:“让我们广泛播撒慈善种子,畅通资源流通渠道,激发慈善力量充分涌流,为发展壮大现代慈善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两项新的工作就给大家通报到这里。

上一页1 2 下一页

文章关键词: 民政部 慈善 社会福利

微博推荐 一键关注 已关注 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