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启动 近50万册纳入保护计划
19.09.2014 17:27
本文来源: 新华网四川频道
9月18日,“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四川宣传推广活动在成都正式启动。专家估计,四川有近50万册民国时期文献需要纳入保护计划。
民国文献是指1912年到1949年期间撰写、发表、出版的文献。由于民国时期造纸材料混杂,制浆工艺落后,用纸多为酸性化学浆纸,报刊书籍极易酸化、脆化,比古代书籍更不易保存。现在,大部分民国图书仍裸露放置在非恒温恒湿、不避光、不防尘的书库中,因此亟待抢救保护。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由国家图书馆于2011年策划,是继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之后的又一个全国性文献保护项目。该项目将实施原态修复,缩微胶片、数字化保存,建立联合目录体系等工作。据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王嘉陵介绍,四川现代图书馆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早期的图书馆都有民国文献入藏。抗战时四川是大后方,藏书量大增,且没有遭受大的损失。目前四川省图书馆藏有民国书刊20余万册,四川大学图书馆也藏有10余万册民国时期文献,加上各市州的藏书,估计四川各地藏有民国时期文献近50万册。小知识
古籍存千年,现代出版物只能存几十年
古话说,纸寿千年。用中国古代造纸术印刷的古籍在正常条件下可以完好保存上千年。百余年前,现代造纸工艺进入中国,但以现代工业纸张印刷的报刊书籍却只能完好保存几十年。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以宣纸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造纸,采用手工工艺,纸浆纤维长短不一,而现代工业机械造纸是机器打浆,纤维平均,相比之下,现代纸张更容易断裂。手工纸使用自然发酵法提取纤维,掺加石灰等碱性物质。现代机械造纸使用的是化学提炼法,纸质酸性较重,容易变硬变脆,因而纸张的寿命偏短。(记者 黄里)
原标题: 现代出版物寿命远低于古籍 四川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启动
分享到:本文来源: 新华网四川频道
19.09.2014 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