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创作民俗画30年 戴树良画活一座老成都

31.08.2015  13:28

  优秀民俗画凝结了民众智慧,社会的变迁,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成都的知名艺术家们就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下他们眼中的成都风土人情,记录成都的历史文化。连日来,成都日报联合成都市群众文化学会、成都市文化馆,共同推出的“民俗画点将台”互动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活动中推荐的本土知名画家更是让读者们争相投票,期待与自己心中的偶像面对面。据初步统计,之前推荐的季风、张剑两位画家的得票数都旗鼓相当,难分伯仲。

  说到成都的老成都民俗画,有个不能不提的名字——戴树良。这位成都著名民俗画家潜心创作老成都民俗画30余年,先后出版了《老成都民俗百图》《老成都童谣画》《老成都童戏百图》等,2014年其作品被中国邮政选制为《老成都风情》系列邮封向全国发行。昨(30)日记者走进戴树良的画室,请他揭秘创作成都民俗画背后的故事。

   戴氏民俗画 题材永远不会枯竭

  泡茶馆、摆龙门阵,都是老成都常景,参与者皆为成人。天井坝、街沿边,则是儿童活动的天地,跳房、跳橡皮筋、玩纸烟盒……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孩子们一定是等到老爸老妈硬拽耳朵才肯回家吃饭去……这些老成都的生活游艺场景在戴树良的民俗画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成都人看到这样的画面往往会心一笑,勾起童年的回忆;外地人则会被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所感染,对成都心向往之。戴树良用毛笔创作的有关老成都的民俗画,见证了成都的城市变迁,作家林文询称之为“画活一座老成都”。

  “我从30多岁就开始画民俗画,当年人们看到我画的画,就以为是位上了年纪的人画出来的。如今画了30多年的民俗画,我感觉我还有好多成都民俗没有画完。”坐在画室中,戴树良指着满屋墙上悬挂的作品,向记者讲述道,自己创作民俗画的题材来源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自己是老成都,大多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忆;二是他常常向母亲和亲戚朋友请教,所以在他的灵感库中,老成都的创作题材永远不会枯竭。

   小民俗大学问 画史料型民俗画

  “我理解的民俗画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它更有记录城市历史的作用。”戴树良向记者坦言,当年他在为报社画专栏,配老成都黄包车民俗画时,为了构图好看他就在黄包车上画了两个人。后来他才知道,黄包车其实只能坐一个人。“如果那幅作品能够流传后世,可能会让后人产生误解。”他说,那次经历让他对民俗画的创作慎之又慎,对画面的每个细节都重视历史,画史料型民俗画。“每每遇上细节不清楚的地方,我总是会追根溯源,找到当事人‘取经’。”戴树良扶了扶眼镜,翻看一张《车车铺》作品,向记者介绍:“这是我画的老成都车车铺。这车车铺,你晓得不?就是手动制作陀螺等圆形木制器物的小店。”他说,车车铺在他小时候经常看到,但是要落实到笔头上了,机械构建如何组装,他却怎么也回忆不起了。“为了弄清这些细节,我就骑个自行车把成都市转了个遍。好不容易找到两三家车车铺,但人家早就用电动马达制作了木工了。”最后他终于在宁夏街车车铺找到了手动车车机,依葫芦画瓢将其画了下来。

   图文并茂 为成都画画

  记者留意到,在戴树良的民俗画中,不仅有风趣可爱的民俗画面,还配有对于这个民俗的文字介绍。他说,给画配的文字讲究三个原则:可读性、资料性和趣味性,让更多人了解成都,爱上成都。“之前有人曾担心我画几十幅老成都后,没有画的怎么办。我觉得民俗画是越画越广,越画学问越大,这个工作任重道远。”戴树良有些激动地说,“我把自己的民俗画大致分为三个系列:生活、童戏、童谣。这里面的题材太多了,还够得我画。

  谈及自己作品的市场价值,戴树良直言,许多水墨画在市场上很有收藏价值,但是他不会去迎合市场。他打趣地说,“哪个藏家要收藏我修脚的画、掏耳朵的画喃?但是这些画却有史料价值。”他透露,接下来,他打算将自己《童谣百图》的系列完成,再将《民俗百图》过去的黑白版本绘制成彩色版。“我总觉得这是我在为成都画画。”(记者 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