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参军想说爱你不容易:资金支持不稳定

08.08.2014  11:59
核心提示:尽管“民企参军”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但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军工市场的壁垒逐步向民营资本放开,被认为是转型期刺激经济的利好因素。但真正的融合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人才、技术、资金等等门槛,都在考验着民企们的智慧与耐力。

尽管“民企参军”的前景之中存诸多变数,但中国稳步增长的国防预算让这条路径充满了诱惑。

  近日,阿里巴巴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签订协议,合资成立北斗运营服务公司,注册资金在10亿左右。此外,消息还称,未来阿里巴巴或将投入百亿元在北斗领域。

  无独有偶。此前有消息称,停牌5个月的A股成飞集成披露重组预案,公司将获注歼击机和空面导弹等军工资产,交易估值达158.47亿元。控股股东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防务装备核心业务及资产将就此实现整体上市。

  尽管“民企参军”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但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军工市场的壁垒逐步向民营资本放开,被认为是转型期刺激经济的利好因素。但真正的融合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人才、技术、资金等等门槛,都在考验着民企们的智慧与耐力。

  军需订单下的研讨会

  “我正在和客户开会,过半小时再打过来吧。”电话那头传来何永华(化名)的声音。

  何永华是北京一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的常务副总,从事软件开发8年之久,为我国军工装备提供了嵌入式开发设备、软件测试、技术咨询等。他所在的企业也是国内外小有名气的民营军工企业,在国防众多关键性项目上提供了从设计、开发、测试和咨询等产品和服务。

  半小时后,何永华依然在和客户讨论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二个月后,我们将举行‘国军标与软件测试技术’的巡回研讨会。”

  此前,该公司也举办过“航空电子设备系统仿真和测试研讨会”,以及同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合办办的“探月项目软件测试培训”。而这些频繁而貌似普通的研讨及培训活动,正是民营企业进入军工行列的惯用方式之一。

  一位接近军工科技的集团内部人士透露,长期以来,军工领域一直被视为民营企业投资的禁区。直到2005年6月,原国防科工委颁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规定: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将面向社会开放,部分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可于2005年底正式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从此,容许非公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的大门,方为民营企业徐徐打开。

  “在《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没有出台以前,一些介入到军工企业的民营企业就通过研讨会方式承接军方项目,或者名曰“课题攻关”、“项目代包”。他们有的通过“科技拥军”,将民营企业和军队联络在一起,通过活动展示民企的品牌和产品的质量。联想、清华紫光、上海博达、华为等20多家国内知名IT企业就曾举办类似活动。”上述人士说,“这样,这些公司就可以在部队中树立有实力的IT企业品牌形象,并最终得到相应的军需订单。”

  迭迭叫苦的征途

  在民营参军的热潮下,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趋之若骛,但在光环的背后,一些正在征途中的民营企业却在迭迭叫苦。

  “我是一个‘负’商,负债累累的‘负’。”当人和机电工程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斌说出这句话时,一旁的经理一脸不解。明明公司运行良好,每年盈利上千万,为何老板还是为钱发愁。

  他们不知道,几年前刘斌联合了5家民营企业,先期投资5亿多元在重庆市建了一个工厂,并从国内外高薪聘请了20多名高级工程师和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研发发动机,但至今技术攻关不下。前期投入的资金早已殆尽,3家公司觉得前途渺茫,提出撤资;工厂200多名技术工人,到现在只剩30人留守。

  “刚开始,我们都雄心勃勃,立誓要研发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动机,然后将技术无偿转让给部队。”刘斌说,其实一年后他们研发出了5种类型的发动机,且均通过国际技术认证。当时有好几家国外上市公司提出高价购买他们的技术,并许诺把他们的前期投资全部给予补偿。“我们都是退伍军人,研发发动机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服务部队。”2009年,刘斌他们开始向“军品”靠拢,研发新品,并大批量生产了100套发动机。没想到质量出了问题,直到现在都无法解决。“我不知道该不该坚持下去。”

  事实上,民营企业参与国防科工和军品生产有不少有利条件:灵活的体制、充裕的资本、稳定的质量、持久的开发能力等。但是6年来,我国“民转军”步伐却很缓慢,不少拥有军品研发能力的民营企业仍在等待观望。其中市场投资风险过大,研发的民品难与军品匹配就是他们最大的担忧。

  沈阳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有雄厚的资金、独立的研发团体,曾参与过军用汽车的研发和制造,并承揽过联合国[微博]采购大单,专门为联合国派往世界各地的维和部队、急救医院和科研机构等提供车辆,但企业经理人仍坦言:“部队前期投入几乎为零,大项研发项目我们不敢做。”

  民营企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军品市场,国家对非军工企业担负军品科研任务没有明确的规定,有时候提供技术改造资金不到位、订单不稳定,让民营企业感觉不到“参军”的诱惑。据悉,近年来,总装备部陆装科订部对许多军选民用装备,通过竞争采购形成了“三自一参与”的订购模式,即:企业自筹资金、自主研制、自主开发,军方参与,军方前期投入和科研费几乎没有。

  而对于已“参军”的民营企业来说,资金支持不稳定,也是让人头疼的问题。辽宁一家生产压缩机的龙头民营企业在研发难度大的军品时,项目得不到资金重点支持,同时部队需要的产品型号长期没有需求,致使人才、设备大量流失。该企业副总说,“产品研发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人才培养、设备维护都需要一个周期,可是部队缺乏一个系统规划,经常是缺什么研发什么,形成不了一个连续的投入。有一次我们需要一个配套产品,但该型号由于长期没有需求,早已停产,我们跑了一个多月,找了十几家厂商,最后特批才行。”

  信息沟通不顺畅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由于国防部门要对武器装备需求“保密”,军品的需求部门和研发部门处于双向不透明状态,信息交换沟通渠道不固定,民营企业无法获得军品市场的需求信息,军工部门也难以了解民营企业的情况。

  沈阳远大集团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建筑幕墙甲级设计和一级施工企业,去年他们自主研发了一种集食厨、住宿、取暖、照明、洗浴于一体的移动房,既具有家庭住房的一般功能,又具有良好的隐蔽伪装性能,颇受国外市场欢迎。他们很乐于将这种先进产品服务部队,但苦于不知如何与军方“联姻”。

  武汉盘古减振抗震缓冲技术有限公司的电磁流变流体智能主动防震减振技术,可应用于车辆的防震减振,但长期未被国防军工所了解,后一偶然机会才被军方发现并采用。

  另外,企业“参军”门槛过高、军民通用标准不通用也是阻挡“民转军”的绊脚石。东北某民营橡胶厂,是东北民营企业参与军工制造领域的代表。他们说,从最初的嵌入式行业软件,到为航空航天提供各种橡胶产品,不少军品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定型的,军方赋予的高新技术项目不多,军品需求更新换代太慢。特别是目前军民标准不统一,致使该企业承担军品任务后,与快速发展的民品标准不配套,影响了企业盈利能力。

  环环相扣下的准入门槛

  尽管民营资本的介入困难重重,但有足够的市场容量,依然让这些民营企业不愿错过走独木桥的良机。

  据公开资料显示,近年国防支出中,人员生活保障费用、演习训练等活动维持和装备研制采购经费投入各占三分之一比例。据此测算,2014年装备订单将近三千亿,这比十年前翻了几番。

  更令民企振奋的是,中国海军新一代护卫舰“蚌埠舰”赢得世人瞩目。据报道,新一代护卫舰是统一招标并交付部队使用的,具备承制资格的船厂公开竞标并签订采购合同,大大加速了生产与交付的速度。这样的公开竞标采购模式如何推广到更多领域中,成为民企渴盼看到的答案。

  此前,《舰载武器》杂志执行主编石宏这样描述这个市场的容量,“解放军大规模的换装还没有完全开始呢,市场就已经开始变大了。不管陆海空,装备还很落后,都需要改进,每个军种的装备种类又是成千上万”。

  石宏称,由于军工的长期保密性,让外界充满了各种想象,加上西方军品供应商的庞大规模,兴起时间不算太长的民企和非公资本总害怕自己“拿鸡蛋碰石头”。目前的民企参与的环节其实不少,但主要是涉及后勤物品、材料供应、轻型车辆、无人机等,“后勤、辅助用品、被服防化和边角的外包工作比较多”。

  事实上,“隔行如隔山”,横亘在民企与军企之间的,还不仅仅是技术与资金。本刊记者从多处获得的信息显示:进入军工,资本并不是核心条件。比如,去年中旬开始批量给军测系统提供全站仪、GPS、RTK的南方测绘公司,注册资本也只几百万元人民币。

  “注册资本金并不是军队确定合作民企的重要条件。重要的是有自主创新,对知识产权的高度控制。此外性价比也是部队看中的。它既要满足要求,价格也要便宜,重点是后续服务高。”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的一位人士透露:“保密性和各种认证是民企们获得许可证的关键。获得认证资质后,就要进行培训、确定保密级别资质,然后再申请合作,并等待视查和审批。”

文章关键词: 民企参军军工领域科技企业民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