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

09.06.2015  19:49

一、民主是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

几年前,“民主是个好东西”的文章引起热烈争论。理论界发表了多种观点,有的认为,民主不是个坏东西、是个不坏的东西;有的认为,民主不分东西、是不好不坏的东西;有的认为,西方民主是个坏东西;有的认为,民主还是中国的好。像绕口令一样,不一而足。中国有没有民主、要什么样的民主,也一直成为思想舆论领域斗争的焦点。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全面地、辩证地看。

1、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导向不能动摇

早在1940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的演说中指出,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特别是1957年反右扩大化以后,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方面走了弯路,使新中国成立后奠定的民主制度受到了严重破坏,社会主义事业也遭到严重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就把民主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针对中国缺少民主传统的实际,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和宣传,指出,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他要求,必须认真纠正过去“”的错误,大力发展民主。同时,针对极少数人利用“民主”的口号,要求实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多党制”、“三权分立”的错误思潮,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所需要的是社会主义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从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的论述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必须正视中国缺少民主传统的实际,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主不是停留在书斋里的空洞思辨,而是植根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之中的创造实践。列宁指出,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群众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能力的提升。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着艰巨复杂的任务,离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不可能顺利地解决各种问题,化解各种矛盾,排除各种风险,完成各项工作。我们必须调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和广大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发展人民民主,释放社会活力。在这方面,要学习借鉴改革开放初期的经验。邓小平同志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力下放给农民。农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同时广泛调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应当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怎样使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