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河供水一期乐至段开工 徒步上万里旱区老人65年寻水
毗河供水一期乐至段昨开工,将惠及川中433万人口“农民专家”姚四海寻水梦足可告慰
昨日,四川省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建设(乐至段)开工仪式在乐至举行。
作为四川“再造一个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毗河供水工程从成都新都区毗河中游苟家滩引水,穿龙泉山、跨沱江、沿沱涪分水岭至安岳县朝阳水库建“人工天河”,设计供水总人口433万人、灌溉面积333万亩。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横穿乐至全境,乐至境内总干渠长81公里。
随着毗河供水一期工程乐至段的开工,毗河水引入川中老旱区将不再遥远,沱涪两江之间数百万群众的夙愿即将实现,不再望水兴叹。
如果乐至县回澜镇五台山村的农民姚四海还在世,他一定十分欣慰。1993年,80岁他离别人世时,仍在呼唤“水渠……水……”
据《乐至县志》记载,自15岁到生命终止,姚四海走遍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沱江、涪江和嘉陵江流域,寻找川中老旱区的解旱水源,向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提交了600多份、累计数十万字的川中地区开渠引水方案及示意图。1987年3月22日,姚四海被特邀参加四川省毗河引水工程学术论证会。作为出席学术论证会唯一的“农民专家”,姚四海宣读了《关于川中地区多水源组合引灌的建议》图文,引起震动。
“他的精神太可贵了。”乐至县水务局一位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说,姚四海提供的资料为官方开始论证毗河供水工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15岁改名 立志找水寻源
姚四海,1913年出生在乐至,其家乡回澜镇五台山村更是地处沱涪两江分水岭。
“当地有一个说法,哪个仙人在脊梁干山上开一条水渠,水便可以自流下来灌溉了。”姚四海的小儿子姚孝吉说。毕业于西南交大的他曾经常为父亲绘图和将父亲的构想转化为文字材料。姚孝吉回忆,听信这一说法,“开渠引水”的想法便一直埋藏在他父亲的脑海里。1928年,乐至的一场特大干旱使得当地村民颗粒无收,有人被这场干旱无情地夺去生命。看着这些,15岁的姚四海便立志为乡亲找到水源,解决世代的缺水之苦。“父亲的本名为姚祥富,上辈寄托他祥和富有。立志找水寻源为己任后,他在15岁时自改名为四海,意为取四海之水救旱灾,造福民众。”
70多岁走不动了 才停下找水脚步
立志寻找水源后,1928年,15岁的姚四海便背上行囊开始了寻水之路。“他的行囊很简单,有尺子、锉子、卷尺和碗筷、纸笔等。”五台山村原村支书孟方能回忆说,姚四海年轻时贩盐、做木工,并沿途做木工挣钱用作路费。“他经常一出去近半年才回来一趟,在家待不了多久又出去,直到他70多岁走不动了,才没有出去了。”
据《乐至县志》记载,自1928年开始寻找水源到1993年去世,姚四海的足迹遍布四川五大流域的山山水水,徒步上万里,耗资数万元(当时农民年收入不足100元),文化程度不高的他凭着对水利事业的执着追求,殚精竭虑研究水利设计,察山势走向、观江水涨落、测地势落差,取得了大量水文资料。“60多年里,他走遍五大流域的40多个县市300多个乡镇1000多个村组,考察记录200多本资料,在老家的一个仓房里装了几个大箩筐。”姚孝吉说。
毗河工程建设 有他一份功劳
“他提出的建议比现在的毗河工程范围更大,他用一个碗、一个平板、一根筷子做水平仪,手工测量地势落差。”乐至县原县长王隆瑛说,现在经过一系列科学论证的毗河供水工程,走势基本跟姚四海提出的一致。
昨日,乐至县毗河办副主任蒋学兵说,姚四海的行为值得世人赞赏,他考察和整理的资料为川中老旱区解决水困局面及毗河供水工程,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姚四海自己挣钱,为水跑了几十年,精神太可贵了。”乐至县水务局一位年纪不小的工作人员昨日在开工现场介绍,“他提出的是从青衣江取水,现在是从毗河取水,但走沱涪分水岭引水的线路是基本一致的。” 成都商报记者 姚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