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清明悼川军

05.04.2015  18:14

今天清晨8点,一群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儿女或志愿者的搀扶下,蹒跚着来到位于人民公园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前。随着时光历史,他们的背已不像当年军姿站立式那样直挺,他们的手不像当年紧握步枪那样有力。但他们的眼神依旧坚毅,他们的头依旧朝望着当年出川奔赴的东方。

这些老人有着共同的名字——抗战老兵。他们今天和川军阵亡家属一道,在“纪念碑”前献花圈,举行悼念、纪念活动,表达怀念之情。纪念活动上,老人们肃穆的神情,慷慨激昂的歌声深深地感染着过往市民。许多路人都停下了匆忙的脚步,默默地站在碑前与老人们共同唱着歌,有的人则用手机拍下了这感人的情景。

78年前,正是这群脚蹬破烂草鞋,身着旧式军服,手端老旧步枪的川军将士,义无反顾的踏出安逸天府之国,慷慨的奔赴国难,打起国仗。

抗战全面爆发后,川军七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抗战前线浴血奋战。抗战八年中,四川提供了近350万人的兵源,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一还强!抗战八年中川军牺牲巨大: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五分之一,共计64万余人,居全国之冠! 也正是他们的牺牲,为川人争来了“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川人从未负国”的盛名!

四川各地“妻子送郎上战场”、“父母送儿上前方”的事例甚多。

被誉为“模范父亲”的安县人王者成,送儿子王建堂时场景更是催人泪下:他赠送给儿子的竟是一面“”字旗正中写了个大大的“”字。旗子左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请记住王铭章、许国璋、饶国华、李家钰等人的名字,也请记住并悼念更多没能留下姓名就匆匆战死的川军战士。淞沪会战、娘子关战役、藤县保卫战、南京保卫战、中条山之战、长沙会战……抗战八年中川军牺牲巨大: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五分之一,共计64万余人,居全国之冠!

也正是他们的牺牲,为川人争来了“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川人从未负国”的盛名!

相传那是抗战胜利后的一个寒冷的冬夜,一名衣衫单薄褴褛的军人走到成都一个城门洞边的小食摊前,满面尘土,又冷又饿,就着摊上的汤圆大吃起来...突然,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军人消失了……人们终于恍然大悟:那是当年出川抗战阵亡川军士兵的鬼魂,他仍然是那样的又冷又饿,不远千里回来吃家乡的汤圆啊。

成都人民感动不已,自发的端着一碗碗团圆来到无名英雄纪念碑前,不一会儿,碑下摆满了汤圆。正是这个传说,每年纪念日,都有不少成都市民自发得用汤圆,祭奠那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川军将士。

最后的抗战老兵口述实录:

很多人战死了。剩下的人继续坚守,没有接到命令,一个人都不退半步。举目所见,都是鲜血,十分惨烈。我身边的人,几小时前还跟我说话,现在已经牺牲了。想起一首唐诗写着‘战士军前半死生’,我很是感慨。”——马识途弟弟马士弘

我们向日军阵地冲击时,身边兄弟一个个倒下。还没跑拢,300人就只剩了30多个。可我们没有一个人退后,我们是野战军,我们绝不退后,死完最后一个人,才算进攻结束!”——抗战老兵周井玉

很多人在我身边死了,地上全是血水,踩起就溅到裤子上。踩着战友们的鲜血,我所在的机枪连冲进了腾冲的城门。就在此时,一颗炸弹落在我旁边,翻起的土石把我埋了进去,只有头露在了外面。”——留缅川籍老兵刘召回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华西都市报《宽窄巷》《最后的抗战老兵》栏目,持续报道健在川军老兵的故事,并受到读者和网友的广泛好评。今天我们为您择选了一些链接,让老兵用他们自己讲述,为您还原川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华西都市报记者 余行 杨力 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