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我向您报告系列之(二)

20.10.2014  16:44
——锦江八载春华路校友共抒秋实情 编前语 八载风雨锦江路,数年辉煌杏园秋!校庆是一个闪光的符号,是迎新的荣光与梦想,是校友暖秋流金致意母校的神圣与崇高。校庆之际,校友们欣然接受母校的检阅,他们向母校报告他们从扬帆起程到披荆斩棘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抒发对母校难以割舍的情怀,也向学弟学妹们讲述在母校的温暖岁月。   我在北京 我向母校报告 姓名:张硕 学院及专业:艺术学院2008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工作单位: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中国张大千书画研究院 毕业后,作为中国青年导演,我先后参与中央电视台《山野往事》、《大理寺》、《乡村之眼》、《活佛转世》等纪录片的拍摄与制作,并担任了联合国2015年全球女权20周年《Moment In Beijing》主题文化影像年总策划、联合国家庭教育部中国大陆影像活动理事、中国张大千书画研究院艺术总监。在此期间,我还与徐克电影工作室合作了《往北方去》艺术版画展,执导由著名电影演员郝蕾同催眠师李俊联合发起浮屠身心灵公益活动纪录片《无罪释放》等。同时,我也获得了许多荣誉:获香港阳光华语纪录片奖、入围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入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全球华语独立电影导演优秀作品提名等。 至今回望,深感母校是我从事艺术创作工作的灵感源泉。大学四年荏苒时光,虽已不再是往事历历在目,但期间每一个画面、每一种声音、每一丝气味,都已经同我的生命揉为一体。人在异乡,总有孤独寂寞的时候,在北京这几年,每当头顶有飞机掠过,我总想就着它飞回彭山,飞回校园小道的树荫里,飞回曾经昂扬不羁的青葱岁月,飞回情深义重的往日时光。 如此想时,心情就复杂起来,对于生活和时间的思考也就愈发多起来,想要表达的欲望便层层翻涌,带我启动对艺术创作的新洞察:想念总会让人觉得不舍和遗憾,毕竟曾经太纯粹美好,人生便总有残缺感。 因为工作原因,我还是有机会飞回四川,经常可以在成都有幸享用几天短假。每次,我都一定要抽时间回母校看看。我想我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继续往前迈进,这跟母校对我无限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校时,校领导和各部门老师对我拍摄工作的关注和理解,让我有充足的条件可以无忧虑地进行创作;参赛及展映时,学校也极为支持和配合;毕业走出校园,我还经常能接到艺术学院老师的长途电话。锦江学院从来不曾将我忘记,如同我从没有忘记过她一样。 母校,是我梦想的港湾。我在接受《1626产品设计》杂志人物专访时说过:西南,尤其四川,是一个非常适合拍摄真实电影和纪录片作品的地方。我非常赞同和鼓励青年导演在这样的地方潜心挖掘题材并持续创作下去。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在独立电影圈成名的那三部作品《等永安》、《梦惟》、《浓眉》全部都是在校期间和老师、同学一起创作的。在校期间,我除了专业能力上的提高、对于艺术创作悟性的提升、取得相关媒体知名度之外,最重要的是我收获了许多人的鼓励,我希望能够让梦想的力量温暖和照耀更多人。 母校给予我的恩赐,是让我的青春常有那么一群良师益友相伴。我的专业老师、我的亲密战友、我的知心伙伴、当然还有校园里最普通却难忘的珍贵时光。我想念你们,并且永远真心祝福你们,希望我们能够尽可能在人生的长路上,仍像最美好的大学四年一样去相信理想,去热爱生活,即使前方艰难,也能不忘初衷。 八年了,很快很美的八年。锦江学院,祝福你,愿你在今后的岁月里,长怀喜乐,自在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