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过度商业化遭吐槽:不买礼物难道就不孝
新华网合肥5月11日电 (记者张紫赟、周畅)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又到了,尽管节日只有短短一天,但各大商家的促销广告却已经持续了一周甚至更长时间。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下温情节日被过度商业化,不少消费者甚至坦言为“绑架消费”。作为弘扬孝顺、关爱母亲的重要日子,如何才能去过度商业化,回归节日本质?
商家“温情出招” 尽孝心要舍得花钱
安徽省合肥市繁华大道的一家大型商场内,“母亲节新款凉鞋6折、新款女单5.5折”“女性商品限时5折”“母亲款系列特惠268”等海报琳琅满目。在一家饰品店柜台前,店员向经过的顾客强烈推荐:“母亲节到了,给妈妈买个项链吧,多有孝心!”该店员表示,这一周饰品非常走俏,“以前一天顶多卖十件,最近每天卖掉的手链、项链加起来有四十多件,都是给妈妈买的。”
“小时候,教我们牙牙学语,每天给我们梳洗打扮,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了我们。如今妈妈老了,整天还在操持着家里的里里外外,母亲节到了,送这个做家务神器,让妈妈以后翘着二郎腿做家务,彻底从家务活里解放出来吧!”这样一番深情的话语,早在母亲节前就出现在了淘宝网的宣传栏上,“母亲节送妈妈一份家务神器”成为响亮的口号。
这样温情、更煽情的广告充斥着各大电商平台。“母亲大人有礼了”“感恩妈妈”“妈妈,我们去哪儿”……京东商城也打出了各种促销广告,早早过起了节日。
作为时下最热门的社交软件之一,微信平台上的熟人代购们也是忙得不亦乐乎。今年28岁的章敏平时热衷于买代购商品,因此在微信上关注了近10位做代购生意的朋友。临近母亲节,不停刷屏的促销信息让她不得不取消了部分关注,“广告语一个比一个煽情,意思基本都是:送母亲的一定是最好的,尽孝心要舍得花钱之类。可有些颜色鲜艳的彩妆根本不适合母亲们,这种推销实在让人烦透了。”
不买礼物就是不孝? 买不合意还添堵
在买母亲节礼物的群体中,不少人坦言“是被母亲节给绑架消费了”。今年26岁的北京市民小朱去年结婚,今年母亲节还没到,丈夫看到网上、手机上、商场里铺天盖地的母亲节促销活动就催促她替婆婆挑个礼物。
“以前母亲节给妈妈买东西她每次都说不需要,后来就不刻意在母亲节买了。这次是给婆婆买,就更难了,买便宜了怕老公不高兴,买得不合适、买贵了又怕婆婆说我乱花钱。”小朱十分苦恼,“要不是商家这么大力宣传,趁周末一起去吃个饭也可以过个很好的母亲节啊,商家这样赶鸭子上架制造出不买东西就不孝顺的氛围,总让人觉得心里不舒服,而且东西也没见便宜多少,说到底,商家还是为了自己赚钱。”
类似的例子并不鲜见,这种被绑架的消费更多是“面子消费”。合肥市民葛立是一名职业婚庆司仪,忙着奔波于各大婚礼现场的他直到母亲节前三天,才在女友的提醒下想起节日,“实在没时间去商场选购,可不买不行啊,现在广告做得这么厉害,似乎不买就是不孝。”
在女朋友的帮助下,葛立在某知名电商平台给母亲选购了一款老年手表,并选择用加急快递寄回老家。“一天半就到了,可质量有问题,根本不像宣传的那样防水,妈妈带着手表洗个脸,指针就不走了。本想着买礼物敬孝心,没想到尽添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往往由于礼物不合母亲心意,并不是所有母亲都能欣喜接受。安庆市枞阳县盛霞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女们毕业后都留在大城市工作,剩下她和老伴在家“留守”。临近母亲节,她收到女儿托人带来的礼物,“是一个钱包,标价800多块钱呢,你说我一个农村老太太上街买菜,哪里用得着这么好的?有这钱给家里添置个东西更实用,要不买个车票回家看看也好啊。”
专家:过度商业化将弱化文化传承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分析指出,现在每到节日甚至还未到节日,商家就将节日作为推销各种商品的大好时机,由于商家的大肆介入、过度包装,也往往使得原本温情的节日变了味道。
夏学銮认为,母亲节应该是感恩、孝心的节日,过度商业化会冲淡感恩的气氛。母亲节不是大张旗鼓、制造气氛的节日,而是孩子孝顺母亲的具体、实在的节日,可以回家给母亲干点家务、梳梳头,最细微的做法最能体现出孝心。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范和生教授分析认为,如何在浓厚的商业化氛围中保持节日的独立性很重要。母亲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和赞扬全世界的母亲,因此,节日活动不能仅仅停留于送礼物,甚至攀比礼物。
范和生建议,在母亲节期间,相关社会组织可以多多举办一些爱心活动,让更多家庭参与其中,了解节日本身意义,通过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弘扬孝道的气氛,才能更好传承节日文化本身。
“我作为家长,非常体谅现在孩子们平时工作的辛苦,也不强求孩子们一定要多抽空回来看看,只是希望孩子们至少在节日的时候能回家看看、陪父母吃顿饭、说说话,我想这也是诸多家长最大的心愿。”夏学銮说。
微博推荐 一键关注 已关注 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