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小个子单腿闯出致富路

08.11.2013  17:31

      本网讯  (记者 蔡凌)  一块荒废地改建成加工厂,十多个工人熟练地将废品归类,前来卖废品的车辆络绎不绝……初次见到王良斌时,还是在他的加工厂里,1.59米左右的身高,憨厚的面庞,朴实的话语,王良斌给人的第一感觉有点“其貌不扬”,可有谁知道,他是一个身家700多万的“大老板”。在加工厂,王良斌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身残志坚一门心思要创业   今年39岁的王良斌出生于通江县春在乡向家营村。少年时家庭贫困,姊妹又多,父母体弱多病,因此,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外出务工。但天不遂人愿,在王良斌17岁那年,一场意外让他落下了残疾。   1991年3月,王良斌到山西省冀城县砖厂务工,做起了两轮车搬运车夫,由于年小体弱,不幸连车带人掉入搅拌机内,造成右脚受伤致残,高位截肢。   1991年冬天,王良斌回到家乡。这时,他发现,周围人的眼神都发生了变化:“这样一个废人,只有靠父母养一辈子了。”“恐怕连老婆都娶不到了。”……悲痛欲绝的他,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想一想自己只能躺在家里靠父母养活,他第一次流下了绝望的泪水!   “不,我不能让大家瞧不起,我要自己创业,我是一个能靠自己生活的人!”很多个日日夜夜里,王良斌常常这样激励自己。      克难攻坚创业就要创出个样子来   在大姐帮助下,当年11月,他开了一家手工缝纫厂,并且生意还不错,也就在此时,王良斌认识了自己现在的妻子向小菊。“向小菊也是残疾人,经邻里介绍到厂里来做活,她虽然说不出话来,但心里灵透,手脚也勤快。”王良斌这样评价自己的妻子。   这一干,就是6年。   在这些时日里,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1997年8月,夫妻俩带着自己一岁多的孩子来到了通江县城,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王良斌和妻子只好挑了街边的一个角落睡了一晚,夫妻二人轮换抱着孩子。“那一夜,我整夜未眠,看到熟睡的妻女俩,我心里非常痛苦,没想到,我们沦落到露宿街头的地步了。”王良斌回忆说,后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们又开始了缝纫加工,一直干了将近三年。   2000年4月的一天,夫妻俩无意看到路边沟里有些废金属,于是就捡了送去废品收购站,卖了100多元。后来夫妻俩就经常去捡拾废品,并一边收购废品,逐渐就放弃了原来的缝纫加工。“那时候,我的腿走路不便,一天捡不了多少,妻子一个人也累,后来我们干脆就租了一个门市来暂存废品。”王良斌告诉笔者。   通过辛勤劳动,一家人的生活终于有了起色。几经辗转,他们的“摊位”从通江县城酒厂沟搬到城南观音街,再到城南垃圾场。靠着自己的坚强意志,靠着良好的信誉和口碑,废品收购生意越做越大。      回报社会建起“残疾人之家”   在王良斌的艰辛经营下,本着“公平公正、诚实守信、互惠互利、薄利多销”的销售理念,他的废品加工厂与县内外多家企业长期合作,一步步发展壮大!加工厂月产量约300吨,交易总额约60万元,月产值约8万元,年均纯收入72万余元。两年来,先后为15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因此,王良斌的废品加工厂也被称为“残疾人之家”。“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王良斌说,“去年,在通江县残联的帮助下,我的右脚安上了假肢。我能够有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离不开父老乡亲的帮助、离不开广大客户的支持。因此,我必须把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在自己增收致富的同时,竭尽所能地带领和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增收致富,最大限度地回报社会。”   “王良斌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因为他自己是残疾人,他更能够体会到残疾人在求职过程中的艰辛和困难,更懂得残疾人渴望就业的心情。”通江县残联副理事长余瀚江说,他在安排残疾人干活时,很有讲究,重度残疾人打杂,轻度的搞分类,健全的就搞体力活。他为当地的残联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   如今,王良斌算是创业有成了,但常常忘了自己是个残疾人的王良斌,从没有忘记关心身边的残疾人。目前,在他厂里干活的工人有15名,其中残疾人5名,个个工作起来都是好样的。“残疾人自尊心很强,想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做起事来特别专心和仔细。”王良斌这番话,更像是在评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