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 南京 香港 三城问诊“堵局”如何舒筋活血

24.03.2014  09:26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余行)家住武汉建设大道西北湖的市民张艳有车,但每天到黄孝河路上下班她还是选择走路上班。她的家离单位有2公里的路,走需要20分钟,但开车却反而需要40分钟。原因只有一个字,“”。

武汉只有两个地方堵,这里堵,那里也堵。”这是武汉一网友对当地交通拥堵的无奈戏谑。

在疏堵的节点上,武汉采取最大程度限制两轮车和大车,保证小车的通行;南京刚刚宣布了公交换乘优惠方案;而香港早就通过提高用车成本等手段,让市民主动选择公共交通。

不同的思路,效果如何?不同的城市,瓶颈在哪?华西都市报记者寻访武汉、南京以及香港交管设计专家,探寻各自的疏堵之道。武 汉现状34路口车流超万辆“麻木”成交通之王

到哪里?坐麻木快。”“这阵堵,坐麻木吧。”当外地乘客一下天河机场大巴,就被等在路边的“麻木”师傅包围了。

在武汉,黑摩的被称为“麻木”,“电麻木”则是武汉市民对电动自行车的昵称。武汉和同样处于平原地区的成都一道,并列为中国电动自行车最风行的城市。在汉口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逆行、搭人、跑得快的电动自行车。

今年38岁的罗宣富,在这里已经跑了10多年的“麻木”。这几年他感觉生意越来越好,因为武汉交通太堵。招不到出租,挤不上公交,坐“电麻木”成为当地人出行选择。而据统计,当地合法和非法的电动自行车、摩托数量多达百万辆。

坐在时速40码的“电麻木”后面,让人感到一阵凉。但罗宣富还不时回头炫耀,“这时候你打的只可能堵在路上,我可以钻近路”。

对于四处乱窜的“麻木”,的哥吴德海就愤愤不平:“横着跑,竖着跑,完全不守规矩。”满街“麻木”,甚至还出现过更极端的案例。2008年,武汉一名交警在阻拦违规行驶电马儿时,被撞重伤入院不治牺牲。

摊开武汉地图,武汉交管局一位民警为记者勾画起了高峰时段的城区交通状况:中南商圈晚高峰堵。钟家村商圈出行高峰堵。步行街商圈晚高峰堵。长江一桥上桥段早晚高峰,特别堵……“每天武汉都有近1500辆新车上牌,每月则接近3万辆;机动车出行率猛增,导致该市高峰车流量超万辆的路口多达34个。” 对策百万“麻木”临大限高峰期过桥车限行

·为了治堵,武汉交管部门煞费苦心,也想了不少解决办法。“我们也去成都学习过多次经验。”武汉交管局副局长王升才说。

正因为对交通秩序的恶劣影响,武汉政府下定决心要对横行霸道的“麻木”出重拳:今年4月,武汉中心城区登记上牌的所有摩托车,一律强制报废,严禁上路。今年9月,超标电动车(时速超过20码,无牌无证)也将逐出该市中心城区。

去年3月,该市正式实施24小时货车禁止驶入主城区,只给运送鲜活农产品等特别货车,发放临时通行证。今年年初,由于连接武汉三镇的桥梁均容易形成“堵点”,交警部门开始对过桥汽车实施尾号限行措施,从而引导汽车多走三环线。除此之外,“潮汐道路”通行等成为了当地交管部门的疏堵特创措施。

而“磨盘式交通”,则是王升才的一个治理拥堵的管理理念。王升才比喻,这就如同是推磨一样,交管部门要让路上的车子一刻不停地动起来。宁可让车多绕1分钟,也不要让其原地堵10秒。

但对彻底根绝拥堵,王升才坦言这不是只靠交通管理部门一家能做到的。“市政路网的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的优化发展,交通参与者的素质提高,才是治堵的根本之道。” 南 京

这个时候,你要让我找个不堵的地方,城里就还真找不到。”南京市民吴立文驾车在南京双龙大道高架桥上缓缓挪动。现状高峰时段私车打拥堂高架桥变成停车场

20日傍晚6点30分,南京双龙大道高架桥上,早已排满了私家车辆。吴立文回忆,4年前双龙高架刚修好时,路上几乎没有车,可以跑到70码。而现在每天都会堵车。“4年前畅跑的高架桥,如今下班高峰都成停车场。

拥堵,如今已是每个中国大城市的通病。车太多,路难行,也正是困扰着南京交通管理的大问题。对策

公交换乘有优惠打的施行“双计费

南京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要不是要来接不熟悉路的朋友,她已经有2年没有开车到中山东路了。“这时候赶地铁坐公交方便得多。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南京一直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南京交通运输局新闻中心主任罗超介绍,和武汉一样,南京同为我国首批“公交试点”城市。

南京现有公交车9000多台。今年还将修建15个公交场站,新增公交车2530辆。同时,南京正在大力发展通往各区县的轨道交通,强化公交运输能力。

减少私车出行,需在引导市民乘坐公交地铁上下工夫。”罗超说,3月20日南京交通运输局宣布了公交换乘优惠方案,并将从今年8月1日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南京在公交、地铁、轮渡方面,将全部实施换乘优惠,90分钟内换乘比原价优惠0.4元/次。

也就在3月20日,南京将实施和成都一样打的“双计费”。即早上7点至9点和下午4点至7点打车,等红灯、堵车也要算钱。香 港

就算是收入不错的专业人士和位居高职的政府官员,都只在深夜或假期出游时才会选择开车出行。经验私家车“开不起”道路虽窄层次分明

3月4日,香港警务处西九龙交通部梁世九警司、黎高贤高级督察,就香港交通的心得与经验,华西都市报记者与他们进行了一番交流。

2013年,香港全年共新登记了45382辆私家车;同时,今年1月新登记的私家车数量在3348辆。2013年年底,香港平均每天搭乘地铁出行的乘客人数为140792人次。

私家车少,港人平常使用私家车的概率并不高,是因为相关费用。”梁世九介绍,在香港,驾驶私家车上路,需要缴纳登记税、牌照费、油费、燃油税以及停车费及海底隧道费等多种不同开支,令不少人对开车出行望而却步。

和成都相似的是,香港大部分道路,基本都是双行或单行道。可香港的道路虽窄,层次却很分明,高架桥、双层路、回转线随处可见。大部分高架都有两到三层的叠加道路,填补了地面窄路的不足。

香港有大量天桥、人行地道、空中走廊等,为行人拓展了捷径;这些通道都装有电梯,方便了行人上下。”黎高贤说,在香港岛的核心区域,从湾仔到中环,有长达数公里的空中走廊,将许多政府部门、高级酒店、写字楼和大型商业中心连接成网。地铁站也开设了行人通道,令行人可沿通道走到附近不同方向的出站点。立即评治堵尤避单兵突进 □逸川夫

行文前讲个我身边的故事。去年8月,邻居看见街对边的同行买了辆二手车,或许是不甘下风,他也花万余元买了辆二手轿车。两人很快开车上瘾,每天脚不离车。在尾号限行后,两家人先后再买一辆二手车。真诚的限号,反遭不耿直的添车,这也是车流汹涌的一大原因吧。

看来,我们还没有找到纾解“堵源”的钥匙。因为,以单兵突进的方式介入治堵,可能最后还是以由“单向思维”导引下的无法缓堵的命运告终。之前全国不少城市也推出过类似办法,最终因参与治堵的力量过于单薄而收效不佳。

首先,我们的治堵意识偏离了本质的要求。事实上,像香港那样,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尽快拉大私车出行成本,确属一道无法绕行的坎。

同时,我们要治理非特殊公务上街的公车。如果大幅拉降公车“出镜率”,杜绝公车私用,那么对治堵必有裨益。

另需重新审视我们城市的科学规划与良性管理的问题。由于一些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并非在长远角度上用科学思维对城市进行规划和管理,而是局限于“任期治理”、“快治短痛”。当城市扩容,车辆增多,拥堵凸显时,才意识到治堵的最佳境界是抢步在未堵之时。因此,治堵,还需城市“守夜人”一以贯之的前瞻性规划与全局性的系统思维。治堵攻略请你支招

一个城市的正常运作,交通是基础。无论是驾驶员、骑电动自行车的市民还是路人,作为交通参与者都有各种看法和建议。本篇文章对武汉、南京和香港曾经遭遇过的拥堵,以及各自的破堵措施进行了深入剖析,明日给读者带来的,是成都本土的交通现状以及未来缓堵的方向分析。

从今日起的一周里,交通将成为我们的热议词。如果你对出行有自己的话要说,可以随时参与华西传媒集群的互动。互动方式

1、在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相关微博中留言评论,或私信@华西都市报;

2、关注华西都市报官方微信,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3、拨打华西传媒呼叫中心96111;

4、进入华西都市网新闻频道(http://news.huaxi100. com/),在相关文章中点击“参与话题”进行讨论。声音

武汉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胡润州:公共交通才是“堵局”解药

胡润州:我认为城市缓堵,发展公共交通是最终的解决之道。总结武汉拥堵的情况,归结起来还是公共交通跟不上。服务质量、覆盖面不佳。使得很多人本来准备坐公交上下班,但因为挤、或者路线不对,放弃公交买车开车上班,这就成为了一个拥堵的因素。

武汉市虽然是全国公交试点城市,但公交车的发展还是滞后。要达到5年内使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60%以上,除了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完善公交设施建设外,还应在提高公交服务上狠下功夫。

老百姓选择何种方式出行,舒适和便利是很大的决定因素。就目前武汉公交现状而言,公交覆盖率还远远不足;站点设置不合理,市民从出家门到公交站要走不短的距离;公交线路重复率较高。积极发展公交,让市民选择公交出行,是目前必须做的工作。明日关注

成都交通大数据

华西都市报特派记者余行李鑫甘昕鑫

武汉、南京报道

原标题: 三城问诊“堵局”如何舒筋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