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区600政府雇员拟转入社会组织

24.03.2014  11:53

  武侯区昨日抛出一项全新的社区网格治理机制系统性改革方案,其核心是社区治理结构呈网格立体化,由政府单一管理转向治理主体多元化,社区服务实现社会化供给并由政府购买。

  按照这一思路,武侯区的社区将被划分为四级网格体系,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志愿组织和驻区单位“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社区;所有的社区服务(包括行政服务事项)均由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目前从事社区服务岗位的近600政府雇员(社会综合协管员)大多将与街道解除劳动关系,转入社会组织。今年,武侯区政府将花费3084万元用于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服务。

  从下周开始,武侯区将着手推行这一改革。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代曦对此直观描述:“在发达国家社区里,一个人想戒酒,社区里就会有专门的戒酒组织帮忙,组织里的成员大多是戒酒成功的人。这样的社会组织在发达国家每万人的比例达到13%(1万人中就有1300个社会组织),从而实现社区完全的自我治理。武侯区的改革,就是在向这个目标努力。”在她看来,武侯区的这套社区治理改革方案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新的改革方案中,武侯区的社区治理架构变成立体的四级网格体系。“以前在平面网格中,社区的管理人员就那么几个。现在立体化了,每个居民都可以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代曦说。 政府购买服务并不是新鲜事,但武侯区的政府购买服务与很多地方不同———社区所有服务(包括过去由上级政府交办给社区的行政事项)均由政府购买,即“无限购买”。也就是说,以后凡是涉及到社区里的服务事项,均需要由政府掏钱购买,即“费随事转”。

  在过去的社区治理体系中,武侯区各个街道聘用了近600位政府雇员担当社区综合协管员,这些人的工作就是从事社区服务。实际上,政府向这些人购买的社区服务是购买了“岗位”———上级部门可以压很多社区服务事项到这些“岗位”上,却不能保证服务的专业水平和质量。且因为岗位与街道捆绑,人已经“半行政化”了,干好干坏一个样。

  在这一次改革中,武侯区将让这些政府雇员与街道解除劳动关系,引导他们进入社会组织。一些能力强的转岗人员,可组建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竞买。“从此政府就把购买社区服务从‘买岗位’转变为‘买服务’了,而且是购买竞争性服务,效果会好得多”,代曦说,这是此次改革最大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