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到“治” 武侯区率先推进社区治理体制改革
日前,武侯区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努力解决基层社区和广大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社区行政化”和“服务不专业”等问题,率先推动社区治理机制改革,构建以“网格立体化、主体多元化、服务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治理新机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项改革之所以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正在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提出的“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求。然而怎么改革,怎么创新,怎么治理,却没有现成的经验和路径。
“构建社区四级网格体系,搭建社会广泛参治平台;发展多元化主体参治,推动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满足群众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脉络清晰,目标明确,武侯区积极探索、率先推进社区治理机制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破题:由管理变治理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在传统社会管理中,虽然一再强调社区的服务功能,但事实上社区基本上相当于政府机构的延伸,居民社会生活的大小事务政府大包大揽,而具体负责落实的都是社区。”武侯区民政局局长杨海平表示,这就造成社区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社区不堪重负,同时百姓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政府根本包不下、满足不了。
“以前无论大小事务,都是政府管理,群众被管,政府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群众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很多时候政府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社区觉得很累,而群众又觉得没有解决好自己的需求,不‘买账’。因此必须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问题,这才是长久之道。”杨海平说,武侯区创新社会网格化治理机制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改革事权,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将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项目向社会“发包”,给社区彻底“减负”;另一方面扶持发展多元社会主体,增强社会承接服务的能力,从而促进全社会参与治理、协作和服务。
网格立体化:构建各方参治平台
从2009年起,武侯区率先在全市进行社会管理网格化创新,按照“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原则,社区将工作站、流管站、综治站整合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站”,将社区专兼职人员整合成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员队伍,按照“一岗多责、一人多能”的模式运转。但随着事情越来越多,综合服务协管员根本忙不过来,一些服务也流于形式。
进一步完善健全网格治理,首先构建社区四级网格体系,搭建资源整合、各方共同参治的不同层级平台。社区是网格化的一级平台,负责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综合服务管理站的职责以外,还受政府委托,组织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工作。二级网格是将社区划分为较大块区域,负责组织和实施网格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参与购买服务项目的实施和监督。三级网格是二级网格下的自治院落、物管小区、驻区单位等网格单元,主要承担网格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具体“落地”。四级网格是对三级网格中人口、户数较多的自治院落、物管小区进一步划小的网格单元,主要参与三级网格开展的各项工作及活动。
“网格越细,越贴近群众,大家通过平台协商共治,各项服务越‘无缝对接’,从而从体系上保障社会治理和各项服务精细化。”杨海平说。
主体多元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以前政府管理一竿子插到底,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虽然一直说‘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事实上社会主体往往相当于‘客人’。而以后社区大量工作将由社会主体来承担,比如院落自治组织、志愿服务队伍、驻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他们将由‘客人’变为主人,主导社区治理工作。”杨海平生动地描述。
“多元参与、协商共治”是社区治理的基本思路。根据社区四级网格不同的职责,各级网格平台将充分发挥网格内社会组织、驻辖区单位,特别是驻辖区单位人、财、物等资源优势,真正促进资源共享,社区共建,形成社区建设主体多元化新格局。
服务社会化: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据了解,从2009年起,武侯区在全市率先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大力培育“草根”社会组织,目前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达1000多家,但其中大部分属于教育类,而广泛涉及老百姓需求的生活服务、养老、文体化育、心理慰藉、便民利民等公益类社会组织却很少,同时服务能力仍然严重不足。
“为引导和培育社会组织,武侯区已对下沉到社区的公共服务事项进行了全面和彻底的梳理,确定将9大类近140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由政府出资向社会购买。”杨海平说。
据了解,武侯区已出台了《区级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准入社区管理办法》、《社区平台购买社会服务的指导意见》、《社区平台购买社会服务资金管理办法》、《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深化网格化治理机制改革的社会化评估办法》等1+7系列改革的配套政策,鼓励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增强社会组织承接服务的能力,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特写:社区社会组织的春天来了
骆敏是武侯区双楠街道楠欣社会的大学生志愿者。星期一下午三点半,骆敏会准时在红牌楼小学门口把邓雨婷等四个学生接到社区活动中心,辅导孩子们在这里学习。
为了解决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不能照顾孩子的烦恼,社区从去年9月开始由社区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对学生进行课后作业辅导、课外知识阅读。两天前,这家名为“蜀翰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社会组织宣告正式成立,这也是武侯区深化社区网格治理机制改革后成立的第一家社会组织。孩子无人管 社区来帮忙
住在红牌楼北街12号院的居民秦珍一天哭着找到社区网格人员说,自己家中有个侄子洋洋(化名)没人管。孩子的父母是残疾人,孩子下午三点半回家后便无所事事,因为没人能辅导他作业,成绩越来越差。无独有偶,社区书记刘亚也收到不少居民类似反映,家长上班要五六点才能回家,而娃娃三四点就放学了,一方面作业没人辅导,另一方面孩子的安全也成了问题。
于是,洋洋等四个孩子便成为楠欣社区青少年托管服务的第一批学生。每天下午,来自社区的大学生志愿者会准时把孩子接到社区活动中心,辅导他们完成作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而社区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还专门在走道上安装了防护栏、聘请保安人员对活动室外的秩序进行管理。
半学期后,学校老师惊喜的发现洋洋变了,除了成绩大幅度提高外,他更有礼貌,喜欢跟同学一起交流沟通。与此同时,在楠欣社区青少年中心进行托管的孩子也扩大到20多名,有5名大学生志愿者定时到中心来服务。
现在,由楠欣社区培育的“蜀翰青少年活动中心”已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正式在武侯区民政局登记注册,这也是武侯区深化社区网格治理机制改革后登记的第一家社会组织。该活动中心正在扩大场地,希望能满足更多社区居民的需要。同时还有更多的志愿者表示愿意加入社会组织,住在红牌楼北街13号院的桑老师说,她是川大退休的英语老师,她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帮社区的孩子们。延伸服务 资源共享
“网格立体化、主体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社区治理新机制是为了积极推动政府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与多元共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实现社区建设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而作为基层组织,深化社区网格治理机制改革更激动了社区发展活力,让社区从免费简单服务变为“政府购买政府,社会组织参与”,双楠街道楠欣社区书记刘亚表示,武侯区深化社区网格治理机制改革是提前谋划,把社区之前想到了但不敢做的事情正变成现实,目前他们还在策划成立社区居民事务服务中心、快乐驿站为老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
事实上,为了鼓励和培育本土公益性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发展,2013年6月,武侯区就出台了新的《社区公益性服务类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取消社区公益性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前置审批,实行直接登记;注册资金由3万降低到3000元,还取消名称限制等一系列条件。同时,大力推进“三社互动”,加大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网络。这些都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深化社区网格治理改革奠定了基础。
专家观点:
廖正涛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社会工作实务主任
社会组织来“接力” 让服务更专业
武侯区深化社区网格治理机制改革,构建“网格立体化、主体多元化、服务社会化”新机制是当今政府发展所趋,也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必然要求,政府可以把那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职能转移出来,让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志愿者队伍等来完成“接力”。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老百姓有需要、也有能力要求进行社会治理,同时一些社会组织、基金会开始自己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部分问题。“网格立体化”让整个机制体制构建清楚,分明,“主体多元化、服务社会化”则是对政府权限的一次整理的过程,把公益救助、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交给社会,也有利于政府轻装上阵,更多的精力用于社会行政管理。
相比于政府的相关规定、法律来说,社会组织更灵活、更细致、更柔性,在确定共同的目的是满足居民服务需求的前提下,社会组织有更大的空间来进行提供服务。深化社区网格机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建立在对社会组织一个相对成熟的孵化、培育体系基础上。以前社会组织力量弱小,对划出的空间,地盘和应该承接的服务都不是很清楚,现在提出大力推动社会组织等各类社会主体以竞争性方式承接公共服务,也让社会组织看到了信心,他们的发展需要相对规范的培训、活动、资金以及保障,而“政府购买服务”形成长期化机制的模式也让社会组织吃了一颗定心丸,方便他们制定长远规划,更好的为社区服务提供长期高质量的服务。(黄胜 胡晓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