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区:消除中心城区贫困 全面实现城市化

27.11.2015  16:25

  人民网成都10月20日电 (王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繁华的角落依然存在一些贫困人群的现实,使得消除内部贫困成为每个城市在发展升级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位于锦官城南的武侯区,是成都主城区的繁华新城,并正在成为全面实现城市化的典范城区。在这一进程中,武侯区以棚户区、老旧院落和城中村的改造为抓手,消除中心城区贫困,着力改善中心城区困难家庭和群众的生活条件。

  武侯市民。(杨毅摄)

   推行阳光搬迁模式 捆绑方式改造

  “这盘是政府主导的棚户区改造,几十年想住新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今年6月,住在武侯区民主路的唐婆婆心头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下来了。

  在过去十几年间,资金不足、成本大的难题让民主路的搬迁多次陷入僵局,唐婆婆盼着搬新家的愿望也只能一拖再拖。2014年6月,在武侯区新一轮棚户区改造中,民主路的搬迁改造再次被提上日程。就在唐婆婆满心欢喜时,却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在民主路,还有三十多户居民因房屋没法认定,签约被迫暂停。今年,面对普遍存在的公产、私产无证房难题,武侯区房管局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武侯区无证房认定办法》,通过与省市相关部门的协调,最终完成了民主路30余户居民的无证房认定。唐婆婆搬新家的愿望即将实现。

  今年是武侯区启动棚户区三年改造计划的第三年,按照“一年有变化,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目标,从2013年8月至今,全区共启动13个棚户区改造,其中已完成9个,同时成化四厂、东华机械厂等4个棚户区正加快实施,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完成13个棚户区改造,彻底消除棚户区。

  时间紧,任务重,但工作不能打折扣。为此,武侯区推行"片区统一改造、整体平衡"改造模式,将棚户区地段与黄金地段、棚户区改造项目与市政项目搭配(捆绑)方式进行改造,有效解决单个项目投入远大于产出难题。

  从用地性质看,武侯区改造后可提供公服公建用地约180多亩,规划可修建社区服务用房、养老院、农贸市场、消防站等公建配套用房约30万平米,可落实规划绿地近40亩,基本满足群众改善性需求和改善区域公服公建配套不足的现状。

  在规划的市政建设地块,武侯区采取市政设施和商业用房“叠建”的模式,既平衡了改造成本,又满足了市政功能,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该区预计可修建商业(住宅)面积约600万平方米,这也为区域产业提升、经济发展提供载体保证。

  在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武侯区政府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实施“协商搬迁”模式,创新了带方案征求住户意见从事后到事前的新模式,提前摸清住户心里底线,待住户意愿达到95%及以上时才启动签约工作,并率先在全市制定了无证房认定办法,破题政策瓶颈,成功推动一些重点项目的签约工作的顺利完成。

  据统计,自2013年8月武侯区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启动以来,已启动32个项目,至年底前将力争实现26个项目的签约完成。下一步,将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加快推动剩余37个危旧房项目的启动,最终通过69个或更多项目的实施。

   相关新闻:

  实施精准扶贫:帮到点子上 扶到关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