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区创新创业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川在线消息(蒲振韬 四川在线记者 谯娇)今(17)日, 来自海内外的数十名记者走进武侯区创新创业街区,聚焦武侯区“两核共振、四区联动、多点支撑”的双创故事。
去年,成都武侯区提出在IT卖场聚集的磨子桥打造创新创业街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的模式,投资创建了首批2万平米创业载体,由此引发“蝴蝶效应”:曾经一度沉寂的全国IT第三卖场因创客的聚集重新活跃起来,各类市场主体纷纷参与建设的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就连那些被遗忘在象牙塔中的科技发明,也随着双创“热潮”走进大众,实现着成果转化……
曾经与北京中关村齐名的成都磨子桥,在经历衰落、低谷、阵痛后,终于在创新创业大潮中迎来了全面转型升级的春天。卖场变成创业场
卖电脑的现在“卖大脑”
走过一轮北上深的邓旭,被磨子桥的创新环境和创业氛围吸引住了。从去年10月开始,几乎每天都有一家创新创业企业在磨子桥诞生,以“互联网+”领域为代表的初创企业在这里近乎疯狂的生长,吸引大量资本到来。
在“百脑汇”,近百名创客正在利用共享空间为实现各自的创意而忙碌,这一幕让曾在北京创业的邓旭印象深刻。每个创业团队的想法初看起来都是“天马行空”,但事实上,自从邓旭发展了“互联网+创新家装”项目,“7天装修100平方米新房”并不夸张。
成都科技一条街曾开创了成都IT产业集聚发展的先河,承载了众多创业者的梦想。“百脑汇”是磨子桥很有名的IT卖场,近年来却因为电脑市场的不景气而陷入迷茫中。与百脑汇情况相似的卖场还有一大堆。产业衰败,企业迷茫。
2015年,武侯区做出了创新创业规划,提出努力建成具备广泛影响力、辐射力的创新创业首选区。推动磨子桥转型升级,打造成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很快上路。磨子桥涅槃重生,掀起新一轮创业热潮。
借创新创业之势,百脑汇把第四楼层发展成为小微企业共享创业中心,实现了卖场到创业场、卖电脑到“卖大脑”的转型变。短短半年时间,该创客空间已聚集了美优网、品质家、泼克文化、欧几里得等23个项目,创客人数达223人。
曾经的资深电脑超市龙信大厦,整体转型为7000平方米的独栋综合创新创业载体。走进大厦,各个楼层已进行了功能分区,装修装饰简约温馨。在这里,创客们工作时间可以约合作伙伴在会客厅里泡上咖啡商谈业务,午休时可以到大厅听听音乐放松心情,空闲了还可以到健身房里锻炼身体……
据了解,武侯区采取政府返租、社会资金介入、业主自我改造的模式,将磨子桥电脑卖场等闲置的约3万平方米商业楼宇改建为创新创业载体。目前,磨子桥创业街区入驻6家孵化机构、120多个创业项目、1000余名创业者。
从当初的“科技一条街”到如今的“创新创业街区”,从以前的卖电脑转型到现在的“卖大脑”,在创新创业同一内涵下,新时代区域经济实现“升级版”。
“小资金”撬动大资本
双创引来众多主体投资
政府投入8千余万首批返租的2万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撬动以“泼克文化”为代表的10余家初创企业成功获得近亿元投资。同时,数码广场、@世界等大型卖场纷纷纷参与。以政府投资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的蝴蝶效应正在不断扩大。
今年初,三位有着留美背景的非川籍80后创业者,潘云、田韫和、杜锐诚在武侯区上演“中国合伙人”现实版。三人共同投资打造了总面积1500平方米,采用全新租赁运营模式创建联合办公空间——“三文社区”。从今年3月对外办公以来,不到两个月便入驻创业团队11个。
最近,由企业自主打造的成都数码广场正在掀起一场变革:600余平方米的首批创新创业空间已经完成装修,同时完成了第二批420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空间的规划设计。今年6月中旬,创新创业空间就可以正式投入运营。
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转型有前途,不转型没有出路。因此,企业主动融入创新创业大潮,拿出近5000平方米空间做创客空间,并贴装修费。
记者在这里看到,数码广场创新创业空间包括公共行政中心、创新创业路演厅、创业咖啡等功能区,同时他们还延伸创新创业触觉,与川内部分高校联合打造了创业咖啡等孵化机构。
在武侯新城,康特科技建设了面积约3.1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吸引了55个项目入驻;面积约2.3万平方米的大科星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了78个项目入驻,面积约1.9万平方米华康电商园入驻了216户商家……
在政府引导的“翅膀”扇动下,武侯区呈现出市场主导全域创新的发展态势,据初步统计,该区在建和拟建的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共有13处,总面积达11.6万平方米。科技成果进“超市”
院校成果与市场对接零距离
最近,武侯区望江路街道开了一家特色超市,不卖产品卖科技。这是该街道与驻区单位四川大学联合推出的“科研成果转化超市”,一款将校园科研专利成果集中展示的智能软件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川大师生的数千项专利发明被贴上不同的标签,在线展示、售卖。企业只要通过互联网,敲敲键盘、输入关键词,就可以在“超市”平台上寻找到合适的专利发明。这样的超市在西南地区还是首家。
谈起建立超市的初衷,四川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四川大学每年投入十多亿科研经费,产生数千项发明专利,然而大量成果却埋藏在象牙塔内,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多。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供给和需求这两端给链接道与四川大学共同探索“互联网+科技资源”就是四区联动的第一步。
在武侯区“两核(磨子桥、西部智谷)共振、四区(街区、园区、校区、社区)联动、多点支撑”创新创业总体布局下,各个方面都在积极行动。
武侯区创新创业的另一极核西部智谷,正随时接收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成功孵化的创业项目,从而形成磨子桥与西部智谷“两核共振”之势。目前,西部智谷青年创业园目前已引入创业项目(企业)超过68家,孵化出了泰壹、耐思普乐、信升斯、爱车保等20多家优质科技公司,这些项目涉及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及服务外包、IT软件及动漫制作、轻工设计和文化创意、创新科技等产业。
创新创业,在武侯区全面开花,正在形成多点支撑的格局。火车南站街道利用特色专业楼宇万科汇智中心打造“建筑设计类专业楼宇孵化基地”;浆洗街街道与西南民族大学联手,立足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建立了56空间,开发民族文化产品;双楠街道携手红星美凯龙集团联合打造双创孵化中心……
作为国务院命名的“高科技文化区”,武侯区正通过创新创业,努力把资源转化为优势,把项目发展为产业。
根据规划,到2025年,武侯区将吸引各类创业人才2万人,培育引进创业投资基金40只,资金总规模40亿元,孵化新型小微企业1万家。
武侯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依靠房地产、商贸的城区发展模式,缺乏原创“内生”力量,现在,一个个“双创”主体迸发出一股股强大动力,这将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源泉。